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麒麟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鉴宝大师-第10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家都没提,所以一顿午饭吃的还算是其乐融融,不过刘明和何尚坤看向章勇文的目光就稍稍显得有那么点复杂。
  说他们幸灾乐祸吧,不可能。说同情吧,有一点。毕竟这么多年了,大家看过无数的物件,老虎还有个打盹的时候呢,谁还能没打过眼?物伤其类啊!
  吃过饭,李逸抽空给谭默轩打了个电话,这才知道和他一块出来的五个人最后只留下了一个邱寒,而他们六个离开后,珠宝玉器的培训也终于恢复了正常,只是正常归正常,知识量却仍然一如既往的非常大。
  李逸挂了电话,耸耸肩,走回库房继续核查。
  刚看了没多久,他就发现了一件有趣的东西。
  这是一盏青白玉杯,玉质结晶颗粒粗大,青白底色上,难看的酱色斑纹呈条片状不均匀散布,材质简直差的无以复加。杯口大张,底部稍收,无论造型还是线条,都仿佛一名粗犷的抠脚大汉,没有一丝温香软玉的感觉,可偏偏杯底还刻着硕大的“御制”两个楷书繁体,让他一阵哭笑不得。
  这尼玛要真是御制,你能想象一个高高在上冠冕堂皇的皇帝,端着这么一个破杯子大口的喝酒是什么样子吗?那该是一种何等凄惨何等绝望的美啊!
  不过让他疑惑的是,这件玉杯的包浆绝对不是假的,而且从造型刀法包浆上来判断,这应该是17世纪晚期或者18世纪时的产物。可是,那时候正是清三代的鼎盛时期,那几位爷会用这杯子?
  仔细检查了御制两个字,确定不是后来添加上去的之后,李逸低头沉思起来。
  这粗制滥造的东西多半是哪个靠造反起家的家伙用来唬人或者自娱的,因为既然加了“御制”这两个字,那用这玩意只是不怕死还不行,不管真伪,你还得有那么个说得过去的身份才行。
  康熙当朝,吴三桂是称了帝的,不过据传吴三桂在任平西王时,就穷奢极欲,极尽奢华,他估计就是死也不会用这么粗陋的东西。台湾郑家没称帝,噶尔丹不是汉人,用也多半不会用汉字。
  雍正年间那几次叛乱也都是少数民族。至于乾隆,乾隆年间有叛乱吗?答案是有,可《书剑恩仇录》上金老爷子已经告诉我们了,那是回疆,还是少数民族!
  那会是谁?民间艺人闹着玩?开玩笑,那可是要满门抄斩的!
  用鉴灵牌鉴定了一下,只说是清康熙年间,制器的也是一无名之辈。李逸看了一下收货鉴定师写的鉴定,说疑是朱三太子所用。朱三太子是谁?
  手机百度一下,李逸感觉有点明白了。
  朱三太子名叫朱慈焕,是明思宗崇祯皇帝朱由检的第五子。李自成攻破京城后,朱慈焕隐姓埋名,先后多处安身。虽然其本人并无复明逆反之意,但有很多人借着拥立他的名号从事逆反活动,朱三太子在当时就是造反的一种旗号。
  这么说倒还真是有这种可能,想那些造反的粗陋之辈,估计也就配用这种粗陋不堪的杯子……看看时间,又看看其他几人还都在忙碌,李逸决定晚饭的时候再问问他们,看看还有没有其他的说法。
  再说了,还剩那么多件,说不定还能发现什么奇葩的东西,到时候一块提出来,也能节省他们不少时间。
  果然,当玉器快要看完的时候,他又发现了一件很有意思的东西,一件商周时期的玉跪人。
  夏与商早期的玉器比较少,到了晚商,玉器才有了迅猛的发展,这其中,殷墟妇好墓所出土的玉器最有代表性。
  妇好是商王武丁比较宠爱的一个妃子,在妇好墓一共出土了5个跪人,其中3个是玉质的。
  那3个玉跪人都是圆雕,人物外貌的眼部非常夸张,呈“臣”字形,大鼻子和猿猴般稍稍前凸的嘴也非常的显眼。就整件玉雕来看,造型呆板僵硬,线条玉质看起来都比较差,更不符合现在的审美,如果不懂得这东西,看起来就会觉得很假。
  不过夏商周的玉器基本上都是这种模样,一是因为当时缺乏相应的技术手段,另一个则恐怕是因为文明的发展导致对事物的认知不同,这方面,一些史前文物给人的感觉更加强烈。
  玉跪人的谐音“遇贵人”非常吉利,在当时应该很流行,这一点从妇好墓的出土就能看出来,一共755件玉器中就有3件玉跪人。
  可这件收上来的玉跪人就不太一样了,虽然看起来也颇为古拙,但是那种刻意为之的痕迹颇为明显,造型也更为精致圆润,很明显是件仿品。
  仿品也收?还是鉴定师打眼了?
  
第一百五十六章 假作真时假亦真
  
  带着疑问,李逸看了一下收货鉴定师的鉴定,果然,那名鉴定师也鉴定出了这件是仿品,不过他认为是民国时期的仿品,并特别指出皮壳沁色还有一部分现代加工的痕迹,因此收货价仅为5800元。
  不得不承认,通瑞宝的鉴定师都很厉害,也很负责,最少这玉沁李逸就没有看出假来,看来他的水平还需要大量的实物来磨练才行。
  用鉴灵牌验证,证明了这件玉跪人确实是民国制品,但对于沁色作假,就只能靠他平日多看多观察了。
  看完玉器,李逸看了一下时间,距离下班还有一个小时,他决定休息一会,顺便浏览一下还在赎回期之内的那些玉器。
  赎回期之内的物品都摆放在隔壁另外一个仓库,按道理应该要比那些卖断的珍贵,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套现大笔的资金。可是李逸一连看了上百件,不但没有发现什么太好的东西,反而注意到这些竟都是一些现代的作品,这是怎么回事?
  看看时间差不多,他转回刚才的库房,果然,包括莫老在内,三个人都已经收工,正聚在一起,指着桌上一件瓷器热烈的讨论着。
  “哦?又发现什么好东西了?”
  “没有,只是这件青花的造型很奇特,小何怀疑是民国民间艺人臆造之物,所以拿出来大家讨论一下,顺便也放松放松,看进度,待会儿吃过饭还要加会班才行。”
  莫老看了一眼李逸,笑笑,
  “我看你进度挺快的,玉器已经核查完了?有事的话不用等我们几个老家伙,明天记得按时来就行了。”
  李逸笑着摇摇头,
  “我一个刚毕业的学生,能有什么事?这种机会不把握住好好学习一下,那简直就是犯罪!嗯,我也来看看这件青花。到底有些什么奇特的地方,让三位前辈都这么感兴趣。”
  李逸笑着走近瓷器,一看,忍不住“咦”了一声。奇道:“这件也是真的?这造型,看起来有点奇特啊!”
  这件青花不禁造型奇特,图案更奇特。
  一般的筒瓶都是上大下小,线条修长顺直,而棒槌瓶造型和筒瓶相差不大。只是瓶身稍显弧形,但仍是上大下小。可这件不一样,瓶身弧度小于棒槌而大于筒瓶无所谓,最关键它是上小下大!
  图案是很常见的竹石花卉纹,但之所以说它奇特,是因为它的画工竟出人意料的精巧细致,而且从青花的分水、颜色、工艺上看,无一不是精益求精!
  一件臆想的瓷器造型,居然配了如此好的画工,岂不奇特?
  “古怪。从青花分水上看,应该明末清初的物件,可是这造型怎么就这么奇特呢?”
  分水也称混水,是青花施彩的一种技法。匠师在事先勾勒好的轮廓线内,用含水量不同的青花料填色,烧成的青花发色也就有了深浅的变化,即为分水。
  明末、清代的青花,常常采用分水画法来表现物象的层次、方向、阴阳等空间关系,其中高手能将一色青花分出近十种色阶!康熙时期的青花被誉为青花五彩,正是这种技法的巅峰体现。
  莫老和刘明听了。对视一眼,笑眯眯的也不说话,何尚坤则挑了挑眉毛,听说这小子书画和珠宝玉器鉴定的天赋都很了得。怎么,连瓷器也懂?
  一念及此,脸上顿时流露出颇感兴趣的笑容,问道:
  “那……小李,你来说说,这件青花它是真是假?”
  李逸的脑海中浮现出常槐之鉴定永乐青花大罐时的场景。上前拿起那件青花筒瓶,好吧,暂定它为筒瓶。反复揣摩了一阵,他慢慢说道:“造型虽然奇特,但胎体敦实厚重,立体感不错,内腹部有两层衔接痕迹,但不明显。从露胎处看,胎骨稍显疏松,瓷化程度不是太好,底部缩釉自然,底釉白中闪青,青花发色稍显灰暗,无款……”
  随着李逸的讲述,莫老等三人的神情都逐渐发生了变化,刘明事不关己,因此仅是愣了一下就用饶有兴味的目光一会儿看看李逸,一会儿看看筒瓶。何尚坤则要严肃的多,他一边听一边和自己的判断相互验证,不停的轻轻点头。
  莫老的反应最是奇怪,因为他想起女儿送他粉彩碗时对李逸的描述,很明显,那时候他还是个什么都不懂的初哥,可是……这才多少时间,就进步这么快,这可能吗?
  李逸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青花筒瓶上,因此并没有注意到他们几个人的表情,等他按照常槐之讲述的几个要点梳理一遍之后,他给出了自己的结论,“这是……康熙朝早期的民窑制品?”
  他一边说一边用左手轻轻挨了一下筒瓶,随即如释重负的吐出一口长气,“没错,是康熙早年的民窑,看这画工,说不定还出自名家之手呢!只是,弄了这么个古怪造型,不符合人们习惯的审美不说,还给它的身份鉴定带来了很大的困扰……不过,这是捡漏的好机会啊!”
  这家伙两眼发亮的说完,一抬头,看到大家看他的眼神都有些不对,不由笑道:“我就是跟着常槐之常老学了一下明清青花瓷的鉴定,这件正好撞枪口上了,用不着那么惊讶吧?”
  撞枪口?小子,你这所谓枪口怕是大炮口径的吧?要不怎么什么东西都往上撞,它怎么就不撞我们的枪口呢?
  李逸看到有点冷场,挠挠头皮,转身将刚才看到的那件玉杯和玉跪人拿了过来,“这两件也很好玩,和这个有异曲同工之妙!”
  何尚坤伸手一拦,笑道:
  “你小子先别急着打岔,咱把话都说完了。你说,就这么一件瓷器,它能值多少钱?”
  李逸苦笑,这件青花在某些方面和他那件永乐大罐有得一比,遇到感兴趣的估计能大赚一笔,如果遇到不感兴趣的,嗤之以鼻算是轻的,多半还会说他们拿臆造的假货出来哗众取宠,是想捧红某砖家……
  “这我真确定不了,何老师您还是自己来吧。”
  何尚坤点点头,像这件的造型,正常卖估计是卖不出什么好来,但如果能上拍就有搏一把的机会,因为现在很多人的审美观都不大正常……
  其实,某些古人的审美观也未必正常,因为他很快就注意到了那个奇葩的“御制”玉杯……
  “这件有可能是朱三太子的,但更大可能是吴三桂的。”
  莫老是玉器鉴赏大家,只是将玉杯拿在手上看了一阵之后,就给出了自己的判断。
  “因为吴三桂称帝的时候已经是穷途末路,而且称帝后没多久就病死了,所以出了这么个玩意也很正常,我看没什么价值。倒是这件,虽然仿的漏洞百出,可我们为什么非要认为它是仿的呢?玉跪人又不是只有殷商才有,我们完全可以把它当成民国原创的一个造型,这样它的价值不就上去了吗?”
  李逸听得连连点头,不得不承认,姜还是老的辣,任何问题,换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