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麒麟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都市藏真-第111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自明朝宣德年间开始,缂丝才在皇室奢侈之风作用下重现世间,而这位皇帝的衮服需要再加上孔雀羽、真金丝线等等工序,可谓绝代奢华。

当然,那具女尸身上的一副也不遑多让,罗地洒线绣百子衣出于那具女尸棺内,图案优美,极富感染力,升龙、行龙左右盘绕。龙身四周饰以云水,极其威严。

在前后襟与衣袖上共绣有100个活泼童子,姿态各异,或读书,或出游,或沐浴,不一而足。

周围饰金银锭、方胜、古钱、犀角等八宝,还有以梅花、荷花、桃花、菊花、山茶等花卉组成的春、夏、秋、冬图案,蕴含“子孙万代,多福多寿”的寓意。

整件服装雍容典雅。珠光宝气,投射出皇后母仪天下的华贵之气,如果这样的衣服还不能代表皇后的威仪,那可就太扯淡了。

韩孔雀一件件的向外取着东西。而每一件都能够引起一众人的惊叹。

“宝藏库取出大碌带?”当接过一条镶满了宝石的黄绢之时,王教授直接惊叫出声。

“宝藏库取出大碌带?万历皇帝陵墓出土过的那样的黄绢?”因为棺木之中的宝贝实在是太多了,所以韩孔雀对这条黄色的丝绢并没有太过重视,此时接过来一看,上面居然有一行墨字。

这是一条精美绝伦的大碌带,黄绢上有一行墨字“宝藏库取出大碌带”。

大碌带用双层黄色素缎内夹一层皮革制成。上镶缀20块嵌宝金饰,金饰均是纯金打造的缠枝花形托,托正中镶嵌着一块祖母绿,祖母绿周围又镶嵌着石榴子红宝石及珍珠。

带上共有祖母绿20块,石榴子红宝石91块,残朽珍珠4颗。

其中祖母绿色绿透明,品种名贵,与钻石价格相当,再加上体积硕大,更是一件无价之宝。

另外一条猫眼儿带饰用产自锡兰国(今斯里兰卡地区)的猫眼石制成,拇指大小的猫眼石非常罕见,是具有幻光性的金绿宝石亚种,经能工巧匠仔细琢磨成型后会出现游动变幻的光带,光彩奇特,真如猫眼。

猫眼石四周又装饰有红、绿宝石及珍珠,并饰以花丝金托,是不可多得的宝中珍品。

“不对啊!怎么这两具棺木当中只有衣服没有陪葬品呢?”这个时候,韩孔雀终于意识到了不对。

“没有陪葬品?这些东西难道还不是陪葬品?这么珍贵的东西都出现了,还不能说明什么?”张书记早就被各种宝石弄得眼花缭乱,所以根本不理解韩孔雀的话中之意。

“确实有点不对,如果这真是帝王陵,陪葬品就太少了。”王教授也满脸凝重的道。

“太少?”此时不止是张书记,跟着他们的所有考古人员,都开始怀疑了。

韩孔雀道:“你们看,这些东西只能算是衣服,凤冠什么的都是制式服装的一部分,除了这些东西,这两具棺木当中还有什么?”

“宝石啊!更何况外面还有很多金银玉器和瓷器,那么多宝贝,难道还不能证明这是一座帝王陵?”张书记道。

韩孔雀摇头道:“这些宝石都是镶嵌在衣服上或者是金冠上,这些东西都算是随身衣物,不算殉葬品,至于外面的东西,本来我就有点怀疑,你们谁见过黄陵之中的东西是杂乱的堆积在一起的?”

“也许这还真是建文帝的陵墓,也只有这位短命皇帝,仓皇出逃之下,才会做出这种事情。”王教授道。

建文帝在被他叔叔赶下台之后就消失了,到现在还是历史之谜,也许他就葬在了这里。

韩孔雀此时也想不明白了,他看向那具男尸,道:“做一下鉴定就知道了,如果这具尸体很年轻,那就有可能是建文帝的,如果真是这样,那么这里就不是周定王的藏宝库了。”

“这里是一座陵墓是肯定的,你推测的不错,如果这里不是周定王的陵墓,也许周定王的陵墓还隐藏在一处不为人知的地方。”王教授道。

韩孔雀点头,他也是这么想的,先前他在发现这里的情况之后,就没有仔细探查这座地宫的情况,也许是他太过大意了。

韩孔雀再次放出神通,仔细感知这里的情况,当他查看了一圈这座地宫之后,韩孔雀惊讶了:“这里是宝城?这座陵墓在宝顶上?”

“怎么可能?你说这里是宝城?我们正站在一座陵墓的宝顶上?”王教授大张着嘴,有点不敢相信。

“这宝城是什么?宝顶又是什么?”张书记别的没有听明白,他只听到了这下面还有一座陵墓。

韩孔雀和王教授互相望了一眼,接着就开始四处查看,宝城是很容易辨认出来的。

我国从周代起,在墓上开始出现封土坟头,在墓顶上要垒土成坟、植树做标记,以示怀念、拜奠之意。

帝王陵墓发展到明清时期,布局建筑形式趋向定式,封土都采取宝城、宝顶的形式。

两朝30多个皇帝和上百个后妃的坟头,都为宝城宝顶,其建筑方法是在地宫之上砌筑高大的砖城,在砖城内填土,使之高出城墙成一圆顶。

城墙上设垛口和女墙,宛如一座小城,城墙称为“宝城”,高出的圆顶称为“宝顶”。

这种宝城宝顶与前方的明楼构成一个整体,不仅突出显示了陵寝的庄严气氛,也增强了建筑的艺术效果。

由于这座宝城被破坏的严重,加上后期有明显改造成了一座陵墓,所以韩孔雀在看到那两具棺木之后,就没有多想。

此时他稍微探查周围的环境,就看出来了,这根本不是一座陵墓,而是一座宝城。

只不过后期有人改造了这座宝城,建成了现在的地宫,而这完全是因为这座宝城已经被掩埋在了地下。

“看来我们要仔细计划一下了,如果这里真的是一座宝城,那么下面的陵墓,肯定比上面这座地宫要重要的多。”王教授道。

这一点韩孔雀到是赞同,对第一座皇陵的科学发掘,而不是军阀孙殿英盗掘清东陵时的野蛮发掘,不能用炸药炸,胡挖乱挖,而是严格按考古程序来。

勘探便是第一步,勘探的目的是找到通往地宫的隧道,有条不紊地在保持陵墓及墓内棺椁、古物完好的前提下进入玄宫。

“就从这座宝城的中心挖一条探沟好了。”韩孔雀道。

第一千二百九十章金刚墙

偌大个皇陵,地宫入口究竟在哪里谁也不知道,韩孔雀毕竟是头一次发掘皇陵,心中无底,宝城宝顶应是地宫的中心,工作队在这里勘探并没有错。

“挖探沟”先前他们都用过,这是田野考古采用的一种方法,就是在不明情况、无法判断时,用探沟法试探着找,这样不易损坏文物。

在田野考古发掘中,对古城镇、古村落、地下大面积的古文化层,才能用探沟法。

而发掘墓葬在以往的考古发掘中是很少用探沟法的,因为墓葬大都是一个“点”,用不着挖探沟。

为什么在这里要用探沟法呢?这是因为韩孔雀发掘皇陵是头一回,他要小心,而之前则是因为这里已经有被挖掘出来的探沟,这也不是那些盗墓贼不专业,而是因为这里的地下地形复杂。

而在这里,除了是因为小心之外,还因为韩孔雀发现,这地下的陵墓是如此庞大。

由于墓室密封的很好,一时半会,韩孔雀也感知不出地宫的大门在什么位置,于是为慎重起见就使用了探沟法。

按照工作队用绳子做出的标志,民工们一锹锹地铲出黄土,再把翻起的土小心地装入筐中运往远处。

考古发掘不像筑堤、种田,每一锹土都要过目,说不定就在这土里能发现什么。

韩孔雀知道,明代的这种黄陵,如果有宝城,那么原地上肯定不会只有宝城,肯定还有明楼、棱恩殿、棱恩门、左右廊庑、宰牲亭、神厨、神库、碑亭,而查看了一圈,在这里,韩孔雀也只发现了宝城和明楼。

转了一圈,韩孔雀看到此时那些工作人员在王教授的指挥下,像扫雷般一块地皮一块地皮地搜索、探测。

然而半个小时的勘察仍无所获,他们没有找到地宫入口的珠丝马迹。

“这座宝城保存得比较完整,将来修复起来容易些。所以我们的工作很麻烦。”也许是感觉到了韩孔雀的目光,王教授道。

韩孔雀点头,这里这座地宫虽然是一座宝城,不是陵墓。但也不能随便毁坏,所以挖掘探沟也不能太随意。

“你看,这座宝城好像被破坏过。”就在这个时候,王教授开口道。

“嗯。”这种情况韩孔雀早就发现了:“不是简单的破坏,好像被大火烧过。而且不是烧过一次。”

翻弄着挖掘探沟弄出来的泥土,韩孔雀直接说出自己的推断。

“这样的情况应该算是正常,历史记载的,这座银安殿被破坏过几次,所以这银安殿地下留下了破坏的痕迹也不足为奇。”王教授道。

“王教授,这边。”就在这个时候,一名工作人员大声喊道。

韩孔雀看了过去,露出一个笑容,他当然知道那边有个洞口。

那边是宝城的一面城墙,就在这面城墙下面。发现了一个黑洞,而这个黑洞就是通往地下玄宫的道路。

而韩孔雀提醒他们,也不过是动了几块砖头,就让那些人发现了。

当然,整个过程都充满了惊喜,工作队来到这里后,也从宝城前开始勘察,几天的劳苦奔波,队员们个个脖子发木,腰酸腿痛。精疲力竭,然而回报他们的仍是一无所获。

到了现在,他们的兴奋劲头也差不多消耗光了,所以韩孔雀想要给他们一点刺激。

所以刚才。当一名队员们转悠到宝城一角时,那名队员突然发现在离地面三米多高的城墙上方,有几块城砖塌陷下来,露出一个直径约半米的圆洞!

由于没梯子,队员们便搭人梯上到洞口。

经观察,这个洞口像一个门券的上端。亮处可辨别砖砌的痕迹。

“这是地宫入口!”队员们欢呼雀跃,把长期以来的困惑抛在了一边。

两小时后,宝城内侧砌的石条暴露出来,在一块石条前,有个民工忽然惊异地大喊一声:“石条上有字!”

大家循声而至,围住石条,只见石条上露出了雕刻粗浅的字迹:“隧道门”。

“又是这玩意,是不是明代的古墓都喜欢这样做标记。”王教授惊讶的看着那个石条道。

“这里就是地下玄宫隧道入口,”韩孔雀笑着确定道。

果然未出他们所料,几个小时之后,在探沟挖到离地面4。2米的深处时,发现了两侧用城砖整齐平铺的砖墙,两墙之间距离8米,如同一个弧形的胡同由南向北弯曲伸张。

“这样的规格,绝对是明代皇陵的建筑规格,而且是标准规格。”王教授很快就下了结论。

“这由砖墙构成的通道,跟史书记载的明代皇陵建造方式相同,这应该是通向皇陵的第一条隧道――砖隧道。”韩孔雀也开口道。

“如果没错,当年皇帝的棺椁就是从这里入葬的。”

“所以这隧道门三个字正对着这条隧道的中心部位。”

小石碑的发现,增添了发掘人员的工作劲头,探沟进度加快。

为了使发掘后出土的地宫文物能抢在一个不冷不热,气候又比较湿润的季节完成整理、修复、保护等工作,发掘委员会决定增加机械化作业,从外面调来了一台卷扬机,又用了几个小矿车,安上小铁轨,这样出土的进度就快多了。

正当发掘人员按小石碑所指方向劲头十足地挖掘时,一道难题又摆在他们面前:从隧道门一直探寻的砖隧道中断了。

按理说顺着砖隧道应能找到入口,但隧道为什么到此中断了呢?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