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麒麟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明穿耽美]清和-第11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燕王很热情,亲自携着高巍的手,将他迎进大营。
    营中的军汉却不怎么客气,一路行来,高巍身上差点被怒目扎成筛子。
    期间,更有士卒抬着扎满箭矢的大纛走过,高巍不解,这是作甚?搞行为艺术?
    燕王哈哈一笑,“战场上留下的,带回北平做个纪念。”
    纪念?高巍眉头一跳,手心有些冒汗。
    适逢大军正埋锅造饭,麦饼和肉汤的香气一同在风中飘散。
    咕噜。
    高巍的肚子叫了起来,表情顿时僵硬。
    燕王刻意忽略了高巍僵硬的表情,将人请入大帐。候在一旁的郑和弯腰行礼,退出了大帐。很快,散发着香气的肉汤和烤饼被送了上来。
    “行军途中,饭食难免简陋,老先生莫怪。”
    燕王请客,再简陋也必须视为珍馐佳肴。
    高巍此行是为同燕王“和谈”,自然不能给燕王脸瞧。况且,帐外的带刀军汉虎视眈眈,大义凛然必定要付出代价。高老先生谢过燕王,拿起一张麦饼,感叹一声,“一饭一食皆是农人辛苦所得,何谈简陋?”
    感情表完,一口咬下去,嚼一嚼,高老先生表示,没错,就是这个味!回南京后当真是日想夜想啊!
    燕王很高兴,“既如此,先生同孤一道回北平如何?”
    这么怀念他家的伙食,干脆跳槽,跟着他一起造反怎么样?大饼绝对管饱。
    高巍点头不是,摇头也不是,只能尴尬的笑两声,道:“王爷莫要说笑了。”
    吃饼,继续吃饼!
    咳!
    噎住了。
    幸好燕王的确只是说笑,此时把高巍带回北平没多少用处,相反,让他回南京更利于行事。
    高巍见燕王没有在“跳槽”的事上继续纠缠,松了口气。不敢再攀感情拉关系,一心一意的吃饼喝汤。五个面饼很快下肚,才只有七分饱。北平一行,高老先生的饭量随着体积大增,再未能回落,这是他心中永远的痛。
    帐外,孟清和巡营走过。
    身为指挥同知,本不用亲自带队巡逻,可他着实想见“故人”一面。不只高巍“怀念”北平的日子,孟同知对高老先生也十分的怀念。这么容易坑,还坑得如此成功的实例,不怀念很难。
    酒足饭饱,高巍终于有机会同燕王谈及正事。
    燕王抬手,“且慢。”
    旋即令郑和升帐,召集麾下大将一同参与本次谈话。
    “老先生不介意吧?”
    “……不介意。”除此之外还能说什么?北平的遭遇,南京的日子,皇帝的冷落,连番打击之下,已让高巍从不知变通开始变得圆滑。
    被燕王放归时,高巍尚未如此。回到南京之后,皇帝的不信任,同僚的不理解,好友的冷落嘲讽才是改变了高巍的元凶。他依然忠诚于皇帝,奉行正统,但对燕王,却不会如以往那般开口逆臣闭口贼子了。
    骂上一千句,依旧不耽误燕王造反,何必浪费口水?
    如高巍一般的例子并不少,大才子解缙也经历过类似的心路历程。从敢于上疏指责洪武帝,到厚着脸皮向建文求官,再到燕王打到南京时夜奔出城,其中的心酸与苦闷,人生和官场的大彻大悟,非普通人能够体会。
    燕王也发现了高巍的不同。几个月前,这老头几句话就能气得自己头顶冒烟,恨不能操刀子砍人,如今却安坐帐中,对自己摆出一张笑脸,朱棣都想感慨一下,这简直是太神奇了!
    朱能、沈瑄等将领被召到大帐,孟清和在沈瑄身边蹭了个站位。高老先生目光扫过来,友好的咧嘴一笑。老先生顿时如遭雷劈,浑身斯巴达了。
    这张脸,化成灰他也认得!
    孟清和继续笑,高巍的脸色由红转白,由白变青,由青成黑,若不是燕王出声惊醒,怕是会一直黑下去。
    “高先生此行,为劝孤罢兵。”
    燕王开了头,高巍站起身,拱手道:“巍临行前,上言,殿下旦释甲,谒孝陵,许殿下归藩,赦罪不责。”
    朱棣没说话,手指一下一下敲着膝盖,似在认真考虑。
    高巍继续说道:“上亲言,殿下为太祖高皇帝亲子,孝康皇帝亲弟,陛下叔父。刀兵相见有违亲亲之情,但有损伤,他日不见宗庙神灵乎?”
    燕王的神情变了。
    建文帝提及宗庙神灵,不能不让燕王顾忌。
    朱允炆不见宗庙,自己就行吗?
    “天子几番严令将兵不得伤害殿下性命,”说到这里,高巍眼圈红了,“殿下竟不能体会陛下拳拳之心,吗?”
    “孤……唉!”燕王叹息一声,“孤又何尝愿意如此?实乃朝中奸佞当道,向陛下屡进谗言,坏祖宗法度,迫害藩王,祸及黎民。孤奉高皇帝遗命,岂能坐视朝纲败坏!此番靖难只为扫除奸臣清君侧。若陛下能驱逐朝中奸佞,孤便……”
    不等燕王说完,朱能立刻出列,大声说道:“殿下不可!殿下一旦罢兵,定为奸臣所害,天子亦忧!”
    燕王皱眉,大声叱喝道:“士弘何出此言?还不退下!“
    “臣请殿下三思!”
    扑通一声,朱能单膝跪下了。
    张玉死后,论资排辈,朱能成为了燕军第一大将。沈瑄威名再甚,仍要列在朱能之后。
    见朱能都跪地上了,其他人也不能不出声,纷纷跪地,同声道:“请王爷三思!”
    “你们……”燕王指着众人,语气十分无奈,“你们这是陷孤于不义!”
    众将跪地不起,燕王劝说无果,只得转头对高巍苦笑道:“老先生可见?孤与天子乃是至亲,孤的父王是天子大父;天子之父更是孤的兄长。孤为藩王,富贵已极,复何望!天子仁厚,素厚爱老臣,只因奸臣构陷以致于此。 起兵靖难情非得已,为正朝纲,救死难耳。蒙诏罢兵,天子不罪,孤不胜感激。然朝中奸臣未散,大军未还,麾下将士担忧奸臣害孤,心存疑虑不愿解甲。望天子诛灭奸臣,召回大军,我父子四人愿单骑归阙下,任陛下处置。”
    说罢,握拳凝目,不愿再语。
    “殿下!”帐中诸将虎目含泪,孟清和更是高声道,“王爷一心为天下社稷,被世人误解指责尚且不惜。我等并未顾惜自家性命,实不忍见王爷为奸臣所害。若天子能驱逐奸佞,散去大军,我等愿随王爷一同前往南京,听凭处置!”
    高巍脸色丕变。
    朝廷不撤兵就要继续打,朝廷撤兵仍要跟着燕王一起进京。知道的,这是谢罪,不知道的,是想继续攻打南京?
    这是坚决一心造反到底了?
    高巍僵硬的坐着,脑子里闪过无数个念头,陈桥兵变四个字突然闯进脑海,让他悚然一惊。
    就算将领的手中没举着龙袍,哪怕燕王暗地里放出了“周王辅政”的信号,实际如何,朝廷内外都一清二楚。
    名为靖难,实为造反。朱棣盯准的是皇位,诸多借口全是虚的,不过是为面子上好看。张开的炮口,冰冷的刀锋才能代表他最真实的意图。
    朱棣不说话,高巍不知道该说什么才好。他突然意识到,此次出使根本是个错误。燕王不可能罢兵,与其浪费时间和他玩心眼,不如多招募士兵,多制造军械来得实际。
    这一刻,曾经被四书五经圣人学说塞住头脑的高老先生顿悟了,清醒了,整个人都升华了。回忆之前的种种,忽然发现自己当真是傻得冒泡。
    建文帝是靠不住的,可皇帝再靠不住,仍必修维持天下正统。
    这是立场问题,更是一个读书人的气节。高巍可以变得圆滑,却不能丢掉自己的气节。
    看似迂腐,却是这样的坚持,造就了如高巍一样的读书人。
    高巍终究不是解缙。
    这也是高巍死后被奉为忠臣,解缙空有才子之名,却先后被朱棣父子用完就丢,最终死在锦衣卫手中的根本原因。
    想通之后,高巍突然变得轻松了,压力瞬间减轻,大脑也变得清晰。
    “和谈”终究不会成功,劝说燕王罢兵也是不可能的,不如想法子迷惑朱棣,哪怕只能拖延一下燕军进攻的脚步也是不虚此行。
    孟清和跪在沈瑄身侧,一边随着众人高呼,一边观察高巍的表情。
    燕王的演技已是炉火纯青,哪怕知道他在演戏,也不免被感动一下。感情太真挚,表情太到位,绝对是大明朝的影帝! 朱允炆在他面前压根不够看,唯一能同朱棣飙演技的,大概只有躺在陵墓里的朱元璋了。
    高巍也变得不同,至少比在北平燕王府时高出了不少段位。
    孟十二郎垂眼,想再坑他一把似乎不是那么容易了。
    如果知道孟清和的心理活动,高老先生绝对会哭。天下那么多人,朝中的大臣也不在少数,怎么只盯着他一个坑?这是什么道理?!
    最终,燕王妥协在众将的苦求之下,高巍带来的诏书成了一纸空文。
    或许是为建文帝的面子和自己的名声考虑,燕王写了一封言辞恳切的书信,并派指挥武胜随高巍一同进京,面呈天子,说明燕王不罢兵实在是情非得已,要打到南京也是形势逼的。燕王同时在信中说明,为表诚意,武胜进京期间,燕军不会继续向南攻打。
    潜台词是,不打归不打,手里的地盘也别想他会还回去。
    高巍回京之后,将同燕王的谈话写成奏疏,一股脑的上报给了皇帝,然后主动在家闭门思过。高老先生想得很清楚,建文朝的官,他是不会做了。朝廷打败燕王也好,燕王进入南京也罢,大不了殉国,名利如过眼云烟,不会再让他产生丝毫动摇。
    建文帝很诧异,之前还主动请求起复,现在这是闹哪样?
    一次使燕,竟然产生这般效果,不只是一头雾水的建文帝,怕是高巍自己都没想到、
    “忠于本心,何惧一死?”高巍站在大案之前,挥笔书就,“为人之道。”
    高老先生关门过起了自己的日子,建文帝还要召见燕王派来的信使武胜。
    武胜是个有头脑有胆略的人,明知此行艰险九死一生,仍是主动请命。燕王也没打算将他视做弃子,暗中派杨铎带人保护左右。
    据悉,被问及谁可当此重任时,沈瑄与朱能一同推荐了杨铎。
    燕王点头,表示赞同。杨铎多次进京,同小舅子徐增寿也见过面,比较熟悉南京的地形,一旦武胜遇到危险也好想办法捞人。
    下达了任务,燕王很满意,同朱能夸奖沈瑄有才干,不只武力值超群,还有识人用人的本事。
    沈指挥很谦虚,一再表示,全都仰赖王爷教导。
    “杨同知行事沉稳,善于把握时机,若有他在京城,他日大军过江,直抵城下,当成大功。”
    一番话有理有据,顺便畅想了一下美好的未来。
    燕王连连点头,想到杨铎的父亲曾在锦衣卫混得风生水起,很有家学渊源,一拍大腿,沈瑄提醒了他,好钢就要用在刀刃上!宫中的宦官只能传递消息,徐增寿肯定被建文帝盯着,又有是敌非有的徐辉祖,是该派人进京好好活动一下了。
    于是,在保护武指挥进京的同时,杨铎又接到了长期潜伏京城,配合徐增寿进行多方联络,伺机而动的重要任务。
    杨同知恭敬领命,表示一定完成任务!
    虽然比不上战功来得快,但若能高质量完成这份工作,燕王登上九五之日,功劳绝对不小。至于人身安全问题,造反本就是个掉脑袋的职业。潜伏京城危险,上了战场也是一样。造反成功,大家升官发财,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