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麒麟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明1630-第26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敢情我还要沾他的光!”程二先生笑了起来:“那倒也不必,便是要史书留名,我程二也不用借别人的力?赵先生,你拿图出来吧!”

    众人的目光一下子集中到了赵有财身上,赵有财向一旁的席尔瓦点了点头,席尔瓦取出一个卷轴,走到墙边挂在上面,那卷轴展开来,露出一张海图来。船上众人多有经营海上生意的,立即便认出是一张东南沿海的海图,只是范围要大得多,所绘的图样也与当时明人所使用的大不相同,看上去要精细得多。

    “列位,我今日请诸位来,便是想要请列位一起做一件青史留名的事情,同时也为我们各家立下百代不移的基业!”

    “青史留名?百代不移?”众人不由得面面相觑,对于这些汲汲于实利的商人们来说,这两个词实在是太过于遥远了,程二先生仿佛看出了众人的疑惑,对赵有财点了点头。赵有财有些局促的站起身来,走到那副海图旁,指着海图上一个大岛问道:“列位可知道这是哪儿?”

    “这应该是夷洲吧(中国对台湾的古称)”那俞姓商人问道。

    “不错!“赵有财点了点头,他伸手指了指那夷洲岛南部的一个小点道:“荷兰人在这里占据了一个据点,叫做大员,他们在这里修建热兰遮城,,向当地的土人征收赋税,还与倭人和我们大明商人贸易,获利极多。”说到这里,他伸手指了指一旁的席尔瓦:“这位席尔瓦先生乃是一位西班牙军官,懂得围攻要塞和指挥海战。西班牙与荷兰人乃是世仇,位于吕宋岛的西班牙总督命他前来大明,想要与我们联合围攻荷兰人的要塞。依照约定,攻陷此城之后,那便为我等所有。“

    听了赵有财这番包含着大量信息的话,众人不由得一时间失语了,过了好一会儿,那位大腹便便的商人方才犹豫的问道:“赵先生,你该不会是打算想要打这荷兰人据点的主意吧?”

    “不错!”赵有财点了点头:“得其地有三个好处:其一:夷洲水土丰饶,兼气候温和,一年可三熟,若征其税,一年可得粮米二十万石,江南田土狭窄,多植花(棉花)、茶叶、桑,每逢凶年,便须从湖广转运粮食,若得该地,以水路转运,按照一石一两算,便可得白银二十万两,可谓重利。“(。)

第九十三章 说服() 
船上众人对视了一眼,江南地区的米价从万历中期开始就呈现出一种不断增长的态势,万历初年的米价按照丰歉年景在一石白米六钱到四钱之间震荡,但到了万历十年之后就再也没有低于一石六钱银,万历皇帝剩余的二十余年时间里,江南地区的米价一直围绕着一石七钱为中心的范围上下震荡。究其原因主要是白银的大量输入和万历三大征所消耗的大量资源;而随着万历朝的结束,尤其是万历四十八年之后(162o年),江南地区的米价就急剧上升到了一两一石之上,历史上到了崇祯末年干脆升到了一石五两白银的天价,这就不能简单归结为大量白银的输入与气候的问题了,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就是农民起义的频繁生和与后金政权进行的旷日持久的战争破坏了正常的农业生产秩序。作为对经济活动最为敏感的商人,他们自然知道拥有一个交通方便、稳定供应的粮食来源意味着什么,明末的江南地区就好像一个包含着财富的海绵,在荒年里控制住粮食来源的人就可以轻而易举的把粮价推上天,压榨这块海绵,让白银的洪流落入自己的口袋。

    “赵先生,那夷洲当真像你说的那么富饶,那为何无人垦殖呢?”那大腹商人疑惑的问道。

    “那夷洲孤悬大海之中,当地只有些土人,他们以射猎为生,不识农桑之术,所以荷兰人才能建堡立寨,以为巢穴。列位若是不信,可以挑选几个心腹之人,装作前去收购鹿皮硫磺的客商,亲眼目睹一番,再做主张!”

    “那第二桩好处呢?“

    “那便是蔗糖了,列位应该也有与倭人做过买卖的。这倭人最嗜甜食,上至达官贵人、下至贩夫走卒,无不闻甜则喜。荷兰人每年从广东福建买去的蔗糖,至少三分之一都是卖给倭人的,其利极厚。可惜江南田土不宜种植甘蔗,若是能拿下大员,在那边种植甘蔗,向倭人出售白糖,换取白银,也是个可做的买卖!“

    听到赵有财这番话,众商贾不由得纷纷暗自点头,早在唐宋年间,江南地区就有通往日本的贸易航线,他们自然知道这糖的买卖有利可图,只是一来江南地区气候土壤都不太合适种植甘蔗,二来他们也没法插手进这一贸易线路中间去,只能干看着。而若是如赵有财所说的那夷洲土壤气候适宜种植甘蔗,那货源已经在手,至少可以挤进这条贸易线路分一杯羹了。相比起第一条来,倒是第二条更适合他们的脾胃,投向赵有财的眼神也热切了不少。

    “那第三桩呢?”

    “其实第三桩才是最大的!”赵有财走到海图旁,伸出手指点了点大员在海图上的位置问道:“列位都应该知道郑芝龙吧,他是凭什么迅成为巨富呢?“

    “哼,每条出海的大船便坐收三千两银子,那要不成巨富才见鬼了!“那绿袍汉子冷笑道:”我等要挣钱,还要苦心经营,他只需拿面小旗子出来,便能换三千两银子,天底下有比这个更好赚的买卖吗?“

    “不错,可大海之上,即无道路,亦无关卡,为何你们愿意老老实实的拿银子去换那面令旗呢?”

    “海上虽大,可能行的道路却少,那‘十八芝’卡住了航路,叫我等如何敢不交钱?”绿袍汉子说到这里,双手一摊,显出一副无奈的样子来。原来对于古代航海家来说,最困难的事情就是知道自己的所在,毕竟海上不像6地,没有地形参照,只有日月可以辨别方向,而且海上还有海流涌动,如果没有一个办法确认自己的位置,与海图上的航线加以比较不断修正,在海上航行就是送死。

    无论是东方西方,最早的导航办法都是沿着海岸航行,通过岸上的标志物进行修正,以确保自己的航向没有出错。比如古代中国的针路法,所谓针路便是将沿岸的航线编成文字或者歌谣记录下来,比如出某江口向东航行五日,遇到有一个岛屿,然后再折向南走一天半,看到一个海角,上面有一块巨石,再折向东航行一天抵达目的地。不难看出,这种导航方式有几个缺陷,先对于洋流与气象条件要求很高,因为假如被洋流或者大风吹到某个陌生的地方,那针路就起不到作用了;第二、这种航行方法只能沿岸航行,无法现与本大6相距甚远的岛屿或者新大6,郑和下西洋便是个典型的例子,其主要导航方式就是采用的针路法,因此其航行距离虽远,但却绝不可能抵达美洲或者澳洲这种与欧亚大6没有接壤的6地。这也是为何古代中国人早在唐宋时期就有大量前往东南亚移民,而到了明代才开始大规模开拓距离更近的台湾的原因——汹涌的黑潮使得从古代福建省的海岸很容易抵达东南亚,但要前往台湾却十分困难。其后随着天文学的展,西方学会了根据北极星与海平面的夹角来推算本船的维度,然后根据时区差异推算出船只所在的经度,从而推算出本船在地球上的大概位置。而从明代中期开始中国在天文学、数学方面逐渐落后于西方,虽然也明了牵星术来确定纬度,加上针路法,也能进行郑和下西洋那样伟大的航行,但在进行跨越大洋的航行还是十分危险的,这在与日本的海上贸易上就明显表现了出来。大体来说,古代中国通往日本的航线有三条:北线、南线与南岛路。北线是最早的,也是最安全的道路,即从日本的博多出,沿着朝鲜半岛的西岸向北航行,然后再沿着辽东半岛南案向西,最后跨过渤海,在山东半岛登6,如果比照地图不难看出,这条路线几乎没有离开海岸线,是最安全也是对航海技术要求最低的一条。但之后新罗灭百济、高句丽,统一半岛,与日本的关系很不融洽,海路改为南岛路,即从九州沿着琉球岛链诸岛,抵达奄美群岛后折向西北,跨越东海抵达中国长江口,这一条路就比北线要艰难多了,虽然前半段可以凭借琉球岛链作为标志物,但其后就必须横跨东海,对航海技术要求更高。到了公元八世纪,开始有技术更为高的船只采用从九州西面的五岛列岛直接向西南,横渡东海,在苏州明州一带登6,显然南线耗费的时间最少,当然也最危险,对技术要求也最高。从杭州、福建出的海船通常情况下是选择南岛线,即先直接航向琉球王国,然后沿着琉球岛链一路向东北方向,在日本九州登6。而以郑芝龙为的海贼,只要在台湾海峡以内拥有一两个据点,就可以以此为基地,控制通往琉球群岛的航线,迫使往来的商人向其缴纳买路钱,坐享其成。商人们除非冒着船毁人亡的危险,直接横跨东海,否则就只有接受郑芝龙的勒索。

    赵有财笑了笑:“列位,你们缴纳郑芝龙买路钱,可那郑芝龙即不替你们护航,你们被海盗打劫了他也不赔偿你们的损失,只是不来抢你们。那为何不自建一支船队呢?你们看,若是我们在占据了大员,在那儿建造十余条炮舰,杭州前往日本的商船便在这儿集中,每有三五十条便由炮舰护航,一直送过了琉球群岛,岂不是便不用出这笔钱呢?“

    听了赵有财这番话,众人不由得脸上都露出希冀的光来,他们交换了一会眼色,那绿袍汉子问道:“不知这要花多少银子?”

    赵有财见他们动了心,心中暗喜,正想着应该报出一个多大的数字,即不能把他们吓跑了,也不能说的太少以后不好圆谎。却听到身后有人冷哼了一声,回头一看却是程二先生:“依我看,这不是钱多钱少的问题。你们交银子给郑芝龙,只会让他有更多的船来抢你们,现在是一条船一年三千两,明年说不定就是四千两、五千两,以钱财买来一时的苟安,与抱薪救火、割肉饲狼又有什么区别?只要你们囊中的钱财一日不尽,那郑芝龙的贪欲便一日不止,除非你们不做通洋的生意了,否则迟早他们要把你们的血吸干!”

    听到程二先生这番话,众人脸上都泛起一丝苦笑,那大腹汉子苦笑道:“二先生说的是,不过我们不是怕花了银子,却没有办成事吗?”

    “哈哈!”程二先生打了个哈哈,站起身来,指着众人道:“在座的早则曾祖便开始做买卖了,晚的也是父辈便开始了。这几代积累下来,多的有百万两,少的也有二三十万两银子的家资,我没冤枉你们吧?”

    听到程二先生这番话,众人不由得笑了起来。程二先生走到那绿袍男子面前,问道:“俞家老大,你做买卖挣了银子都拿去干嘛?”

    “经营些产业,为子孙后代留份衣食!”

    “嗯,求田问舍为子孙谋!“程二先生点了点头:”不过这田也不是好买的,毕竟你与我不同,家里都是白身。家里若是没有个进士举人顶着,田土太多反而惹来祸患,我这句话没说错吧?“

    “二先生说的是!”那俞姓汉子一副深有感触的样子:“前两年我看中了一块宅院,想要买下来,却不想同县的举人老爷强插手进来,我不敢与他相争,只得让了他,现在想起来还是一肚子怨气。”他的回答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