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麒麟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唐顺宗(唐朝吴老二)-第5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举的是战国时关东六国两次进攻函谷关均大败而归,伏尸百万,流血飘杵的故事。此言一出,立即有人附和道:

    “不错,只要稍加戒备,配备劲卒强弩,十个严秦也攻不破剑门关哪!”

    不过王绍话还没有说完,因而不满地看了插嘴的人一眼,接着说道:

    “能够审时度势,攻敌之不备,如此,足见严秦是大将之才。剑门得破,当归功于严秦。”

    王绍说话跟坐过山车一样,李诵闻言点头,却微笑着不做评价,而是接着问道:

    “如此说来,雄关戒备森严就不可攻破了。”

    坐在杜黄裳下首的武元衡缓缓说道:

    “臣以为,天下并无攻不破的雄关。秦据崤函之固而得天下,可得天下后十五年,刘项就挥兵攻入关西,秦不过三世而亡。剑门虽险,却也不是第一次被攻破。石头关险峻,可是王敦曾入,桓温曾入,长江天险,王濬曾入,贺若弼、韩擒虎曾入。战场攻伐,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只要战术得当,雄关有何难破?”

    “可是汉太祖乃是自武关入关中。起初陈涉大军可是在函谷关关下就被章邯击破。”

    殿中不知是谁小声嘀咕了一句,这就是钻牛角尖了。汉太祖就是刘邦,习惯上称汉高祖,事实上的庙号是太祖。

    杜黄裳笑着说:

    “臣以为武侍郎言之有理。函谷关是用来干什么的?就是用来拱卫关中,关中不保,函谷关独存又有何意义?姜维守住了剑门关,汉祚还不是照样不能延续吗?臣以为守关者,并不是独守一关,而是要看整体,雄关只不过是战线上的一处紧要点,若把坚守的希望完全寄托于雄关,则雄关必不可守。刘裕北伐,被阻于潼关,而沈田子自武关入,武关一破,潼关即无可守,故臣以为雄关的守不能单守雄关。”

    这是讲的防御上的点线面结合了,杜黄裳此言一出,众人纷纷赞成,陆贽却一直不说话,李诵就问道:

    “陆相公以为如何?”

    陆贽起身道:

    “不知陛下是问兵事还是问政事?”

    “兵事如何,政事如何?”

    陆贽道:

    “若是言兵事,则就事论事,雄关攻守成败,形势不同,成因不同。兵员素质,统兵大将是谁,粮草兵器是否充足,内部是否上下一心,友军是否可信,防范是否严密,战术是否得当,士气如何,均能决定战事成败。比如哥舒翰守潼关,己方兵疲师弱,坚守不出,则安逆破关无门,一旦出战,三十万大军毁于一旦。即使事事具备,双方实力相当,也难料成败,比如此次,剑门易守难攻,若刘辟遣精兵锐卒,老成大将驻守,严秦即使能破关,也必定会付出一定的伤亡代价。”

    “若是言政事,则正如武侍郎所言,天下并无攻不破的雄关。雄关能否起到作用,看的是人和。孟轲尝言,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贾谊云‘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若广施仁德,民心所向,平地亦可起雄关,若倒行逆施,暴虐残民,雄关不过是平地。昔者秦以函谷关为天险,扼雄关而制六国,最终席卷天下,结果陈涉义旗一举,天下响应。函谷关也未能庇佑强秦。”

第94章() 
“除此而外,昔者太宗曾多次与臣下论打天下与治天下之难易,皆以为治天下难于打天下。如天下承平日久,则将士百姓难免生骄惰懈怠之心,若强敌猝至,则雄关也不可守。”

    到底是一代名相啊!李诵努力克制住站起来的冲动,脸上也努力保持平静,可是他的表情却出卖了他,其他各大臣也对陆贽的表现深感敬佩,不过谁都没有看到杜黄裳脸上掠过一丝不快,而是听到杜黄裳说:

    “陆相果然高见!杜黄裳佩服佩服!”

    不过别的大臣虽然没有看见,但是李诵却是坐在大臣们的对面,马上就发现了杜黄裳的醋劲,想想也可以理解,杜黄裳熬了这么多年才坐到执政事笔,而陆贽十多年前就是如此,而且陆贽的名望更是远远超过杜黄裳,此时见陆贽表现出如此胸怀远见,心里不担心不嫉妒才怪呢。不过杜黄裳虽然不爽,李诵可不希望自己的股肱重臣们把精力耗费在钩心斗角上,这些人能力太强,斗起来一个个都不是省油的灯,陆贽当年就曾经活活玩死了另一个宰相窦参,想到这里,李诵笑道:

    “陆相公此言果然是至理明言,天下确实没有攻不破的雄关,杜相公的胸中只怕也有百万雄兵啊!杜相公和陆相公以及各位都是朝廷柱石,胸中有经济大计,得相若此,真是朕的福气。方今大唐内外皆有忧患,有诸位同心协力,何愁大唐不能重现开天盛况!”

    这就是目标激励法,一般而言,在目标明确一致的前提下,团队内部在目标没有达成之前,内耗不会太过强烈。李诵在这里讲的话是在告诉大家,自己不是守成之君,对大臣的要求很高的,请你们把注意力放到工作上来。内耗这种事情不管哪个时代哪个国家都有,并不像某些作者认为的那样只是中国特色,只要人性中有雄心或者说野心,内耗就不会消失,李诵也不指望内耗消失,相反他还认为适当的内耗可以促进朝臣之间的竞争,因而在这里只是特别咬重了“同心协力”四个字,相信以这一帮人精的聪明,不会领会不到自己的意思。

    果然,李诵这么一说,杜黄裳和陆贽就都回过味来,两人率先站起来,其他大臣们有反应过来的,也有没反应过来的,都跟着二人站起来齐声道:

    “臣等敢不尽心尽力!”

    接着李诵就嘉勉了众人一番,同时下诏,效仿太宗,让在长安的五品以上大臣上书论时弊,每人至少十条。五品以下官员也可以越职言事。

    “天下没有攻不破的雄关!”

    议事结束以后,李诵心情明显大好,情绪也微有些激动,嘴里念叨着这句话。皇帝的高兴让李忠言的脸上也布满了笑容,忙前忙后,动作也大了许多。李诵见他无事忙,叫道:

    “传今日当值的翰林学士来见。”

    “是。”

    不多时,翰林学士来到,李诵吩咐道:

    “将此战例发往武学,命武学上舍讨论此事,学子各抒己见,文章汇集成册,朕要亲阅。”

    “遵旨。”

    今日当值的翰林学士是李绛,本身就在武学中兼职,领命后马上就准备去草拟圣旨,却又被李诵喊住问道:

    “李学士,朕交给你办的事情如何了?”

    李诵问得正是宣传事宜,在那日出宫后,李诵将此事交给李绛筹划,李绛曾经拟过一个条陈上奏,李诵准了以后,给李绛在礼部安排了一个实官,让他专心此事,所以李绛虽然还在翰林院但是倒是不常当值了,见李诵问起,李绛忙回答道:

    “微臣这一两个月尽心此事,组织收罗了一些士子写些陛下所说的话本,内容是历代尽忠报国的英烈事迹,交给说书艺人或戏班子,眼下长安城内正风行。”

    李诵对李绛的汇报很满意,这和苟胜的报告是吻合的,当下夸奖道:

    “哈哈哈哈,辛苦李学士了,若是换了别人,朕还真是不放心。不过忠烈事迹要尽量选本朝的,比如郭令公就值得大加宣扬。”

    “谢陛下提点,只是臣以为郭令公乃是外戚,亲属部下遍布朝野,不宜宣传太甚。所以臣选择了故扬州大都督张巡宣传。”

    李绛的话一下子把李诵点了过来:郭子仪的孙女,自己的表妹现在正在给自己的儿子当太子妃呢!(够乱的吧!)历来朝廷都害怕外戚专权,何况郭子仪威望卓越,门下遍布朝野乎?历史上自己这个便宜儿子登基后也没有立郭氏为皇后,终宪宗一朝,皇后位置始终空虚,就是出于这种考虑。

    而李绛选择的张巡……是个正面的不能再正面的典型,不错,不错,真不错。睢阳之战张巡以数千疲兵抵抗令狐潮的数万叛军,连战连胜,宁死不降,直到最后士兵将领饿得没有力气站起来,才被叛军攻破了睢阳,张巡,许远,南霁云等人死难,睢阳最终虽然陷落,但是叛军却再也没有力量,没有机会进军江淮,有力地保卫了江淮,保住了唐朝的根基,后来唐朝廷追赠张巡为扬州大都督。事实上,如果不是贺兰进明等坐视不救,张巡可能又是一个郭子仪式的人物。睢阳之战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悲壮战役,张巡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忠义智勇悲壮慷慨俱全的人物,李诵现在还记得自己小时候看的一部电视剧《血战睢阳》呢。

    想到这里,李诵不禁一阵血脉贲张,而李绛刚刚反对宣传郭子仪时根本一点犹豫也没有的表现也让李诵大为欣赏,一个优秀的皇帝的身边必须有随时能够提出批评的人,于是李诵说道:

    “爱卿果然是虑事周密,能够裨补朕的缺漏。爱卿是翰林学士,常在朕的身边,以后朕有什么做得不对的地方,或者对国事有什么意见,尽管面谏或是上书,朕以腹心视爱卿,希望爱卿不要让朕失望。”

    李绛闻言不禁大受感动,此刻他眼中的李诵,身上并没有散发出王八之气,反而又一层朦胧的圣君光环,心头一热,一种叫‘士为知己者死’的情感在心头涌动,李绛扑通一声跪下道:

    “臣肝脑涂地也不能报答陛下的隆恩!”

    作为皇帝,收小弟似乎特别容易,像李绛这样感激涕零的李诵已经不是第一次遇到了,因此也是安之若素,大剌剌地接受了李绛的跪拜,道:

    “爱卿也太小家子气,你我君臣相得,何必如此拘礼。”

    李绛忙起身肃立,李诵接着说道:

    “既然如此,就请爱卿草诏时把睢阳之战也放入讨论的战例吧。另外告诉李愿,让韩夫子和李吉甫在参军科上多讲讲张巡的英烈故事。”

    “陛下英明。”

    韩夫子就是韩愈,道德文章俱是一流的人物,自从到武学兼职后,武学学员已经被他说哭了好几回。李绛当然明白李诵是在从思想上作控制武将的打算,于是顺手送出去一记马屁,不过李诵自我感觉明显良好,也就笑纳了。

第95章() 
见李诵心情不错,李绛道:

    “陛下,臣愚鲁,有两件事情不知该如何去做。请陛下示下。”

    李诵是老师出身,一听有人问问题,而问问题的这个是出了名的聪明人,马上就紧张了起来,道:

    “爱卿但讲无妨。”

    “臣按陛下吩咐所做的宣传,眼下影响仅限于长安,未出关中,宣传也仅限于忠君爱国的大义,至于陛下所说的朝廷法令等的宣传,臣暂时也不知道该如何向远处传播。”

    说着一脸惭愧的表情。不过李诵却并不怪他,在李诵看来,李绛能做到眼下这样已经很好了,毕竟古人的宣传手段有限,比如前不久发的《讨刘辟制》,李诵自己说老实话看起来有的词语都不懂,还能指望士兵和百姓懂吗?这些东西,充其量也就是给士大夫和读书人看的,影响力在李诵看来还不如苟胜顺口冒出的宣传口号“只杀刘辟,余者不问”和“打进成都府,活捉刘矬子”,现在,这两句口号已经随着飞鹰卫的渗透传遍了关中汉中和蜀中。

    人在神经紧张和心情愉悦的时候都容易发出智慧的火花,一个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决定就在这一刻作出了。李诵沉吟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