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麒麟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回到唐朝当王爷-第14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没一会儿,终于丢了篮子,瘸跑过来。

    “累死孤了,华哥儿,孤也要休息。”李承乾躺在干草上,看着头顶的天空:“真蓝。”

    “太子觉得累?”周围没人,小声说话,不会有人听见。

    李承乾认真点头,嘴里面嚼着一根甜草根,是二丫给他的,瞬间让李承乾觉得宫里自己的妹妹,还没有二丫一个人乖。

    “累,全身痛的要死。皇宫中,父皇和母后都开垦有一块小田,每年春天会带着我们们一大帮儿女种田,说那是千百年传下来的农耕不能忘,可惜孤从来没像今天一样卖命地干过。”

    陈华细声道:“那太子可知道,大唐有多少农户?”

    李承乾面露难堪,他虽然是太子,可从来就不参政,那里知道大唐有多少农户。

    陈华给陈华伸出两个手指:“两千万农户。”

    “两千万?”李承乾吃了一惊:“那么多?”

    陈华点头:“他们如今和你一样,也在烈日下不停地耕种,甚至中午有的人连一口茶水和饼子也吃不上。”

    李承乾听了自觉愧疚:“那他们真累。”

    “他们不累。”陈华反驳李承乾的感慨。

    李承乾坐起来,疑惑道:“他们怎么不累?孤做一会儿就累了。”

    陈华摇头:“因为,你父皇还算是个明君。” 

第四十七章 阿斗也会变聪明() 
闻鸡起舞这个成语;现在可以用来形容李承乾暂时的境况。

    每天早晨天未亮,李承乾就偷偷摸下玉山,带个防太阳的斗笠,穿作很顺便,黑衣短打,干练精神,他打扮如农家小哥,腿儿依旧是瘸的,走路的样子别扭;因为他的腿伤为此获得不少人嘘寒问暖。因为长期养成被人欺负的性格,不论大人小孩,都能叫得动李承乾帮忙,李承乾也乐意包揽脏活儿累活儿,所以李承乾很受玉山脚下农户的热爱,几天时间已经和几个庄户的农户打成一片,虽然不清楚,他现在的执拗劲儿能坚持好久,是否真因为陈华一句话就做出改变,想要立志成为一名有得的明君,让天下的黎明不受苦,但改变总归是好的,至少不像以前,李承乾啥生活目标都没有,纯行尸走肉一个,不务正业的纨绔lang荡儿,不然老李不会打断他的腿儿送玉山书院来再教育。

    玉山脚下的农户,忙着春种的事情,无暇顾及灌溉农田的沟渠。所以玉山上的学生,就在院长大人的组织下拿着铁铲和竹篓,推着独轮手推车,沿着沟渠一直干着清淤的工作。

    沟渠引水源头取自南山畔,那里有流过蓝田县的一条渭水支流,玉山书院组织了几十个年龄十五岁以上的壮劳力,以程处默和尉迟宝林领队,严宽夫子现场监督;从南山开始,把沟渠里面因为淤泥或者前一年收割后扔在沟渠里面的农作物茎秆打捞起来,沟渠也就横竖六尺宽,工程量不是很大,玉山书院的学生干的非常卖力,因为每天到了中午会有人专门送饭,而且还是玉山书院食堂的特色饭菜非常爽口,干活有饭吃;一来不用上课,二来那些干清淤的学生,以前都没做过这种事儿,觉得新鲜,说说笑笑,工程进度颇快,十天左右,都已经完成了大半,颇受农户的感恩戴德。

    玉山脚下的几十个庄子上的农户;庄稼收成了;自然是要上交给侯府;而蓝田侯是玉山书院的院长;换句话说;玉山脚下的农田;都是种养活玉山书院几百人老师学生的粮食基地;陈华也给书院的学生灌输玉山书院是山下农户养起的这种思想;而且还准备让严宽夫子带队;在玉山脚下弄出两块试验田用来选优良的种子;一代代选下去;总能选出亩产高抗旱抗虫强的种子。造福山下的农户,就是造福书院,不能有读书人眼高于顶,瞧不起农耕桑种的人,否则会受到书院的责罚。

    玉山书院的学生帮忙清理沟渠的事,在农户见的口碑传的很好。

    古往今来,读书人,不管是读什么类别,都有清高的念头,农户他们是看不起的,觉得干的活儿累,地位又低下,但玉山书院此举,完全打破了书院学生高高在上的形象。非但玉山脚下几十个庄户上的农户有此赞美的议论,就连长安城,躲在弘文馆中天天研究学问的几个儒家老学究,都对玉山书院亲民的行为深感诧异。

    一来,他们觉得,玉山书院去帮组农户耕种,是一件助人为乐的事值得赞扬,二来想到玉山书院的前身是格物院,一帮研究奇yin技巧的学徒,地位比农户还低下,帮组农户解决耕种问题,此举谈不上自降身份,只能说是互助。研究学问的,多少是看不起格物院能做出多大的贡献,无非是专研世人不明白的怪力乱神现象,来蒙骗眼球罢了。

    大儒;多少是看不惯现在风头正火的玉山书院;做出那些博取眼球的事和学问沾不上边儿,充其量就是哗众取宠;尤其是国子监那种老牌的正统书院;甚至有不少学子借着玉山书院帮助农户耕种的事;议论为借机炒作;其实是想壮大玉山书院的招牌。

    有关于外面的议论,陈华或多或少,还是从几个人嘴里听到了风声。

    玉山书院该怎么管理,那是他自己的事,用不着外人来训斥管理的方式是否想夺人眼球。玉山书院的学生,绝对不会是国子监里面那帮坑货,只知道明经、进士,写文章;研究诗词歌赋;典型的纸上谈兵,当官或许需要这种思想固执的人维持社会的平稳,但要论发展,他们就有思想的局限。

    陈华心里有个打算;全书院放假十天;全体出动;帮助玉山脚下的农户完成春种;不仅仅是玉山;玉山附近的庄户也要亲力亲为。而且打出的口号是,死读书,只能把书读死,亲近自然,才能明白格物的道理,才能想到更多简单的办法去解决实际的问题。

    陈华通常都是心里怎样想,行动上就付诸实践的人。

    玉山书院春种放假十天,由他提议,书院的几位夫子都没有反对,程丹阳老先生还亲自承诺,九十高龄的人也和学生一起下地种田,书院热热闹闹议论春种,事情就那么定下来了。

    但是,放假十天的事,此举刚刚出炉,玉山书院就面临长安城一阵狂风暴雨的言论。

    叫嚷最厉害的国子监笑谈他们每年考上进士的人有多少多少,现在分布在全国做官的人有多少多少,他们是不屑玉山书院这种让学生变成一帮没有约束的人,用古话来说就是欠管教。

    朝堂上,也有人提出蓝田侯如此管理格物院,是否会引来全大唐的跟风行为。

    总之,玉山书院,没理由就给所有学生放假十天,参加春种,在长安是首无前例,后果会有多严重,估计评估不了,只知道,如此借口,以后肯定每到农忙季节,玉山书院都要放假让学生参与务农。

    言论当头,关于玉山书院新型管理学生的模式,动不动就放假的规矩,处在风头lang尖,大有为此争吵一番的时候。那个一直表现的非常软弱,也从来不问政事,不务正业的太子爷,这闷葫芦,终于在一个非常重要的早朝上,说出了一句话。

    李承乾是深有体会;并且引出了一首;从陈华哪儿偷听来的诗词;在朝堂上念了一遍:“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以往上朝的时候,李承乾都是闷葫芦,一句话也不曾说,也不会提出啥意见,反倒因为玉山书院放假学生务农的事,在朝堂上念出了这么一首诗出来。老李当时眼睛就亮,长孙胖子甚至马屁随棍而上,夸太子体恤民苦。

    太子终于活的像一个太子了,不,是像一个人了。

    李承乾对周围的马屁身置之不理,又补充道:“农耕桑种,国之社稷。孤愧颜十九载,常不知父皇母后宫中开垦田地每年着素衣耕种春种,秋收;为何喜极而泣,孤懵懂,读书人四体不勤,不事农桑,空口社稷,从未挽起裤腿下地耕种过,那里知道平日里买**玉石丝绸便宜数倍的粮食,是要血汗才能种出来。";

    说道这里,李承乾拱了拱手,对着老李道:“儿臣向父皇提议,恳请父皇和众位尚书省的官员商议,每年春种和秋收两个季节,大唐所有书院的学子放春种和秋收节令假各十天,以此让读书人下地耕种,体验农户疾苦,方才能体会出,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道理。”

    一个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让满朝的文武如同听见了一个爆炸在太极殿上空的惊雷。这声惊雷;无孔不入地钻入他们的心中;浑身发麻。

    李承乾说完之后,继续闷葫芦似地站在老李正下方;但所有的人都清楚地知道;太子已经不是以前的太子了;太子李承乾有主见了,他甚至变了一个人。至少他会在朝堂上提出意见;甚至说出一些话来让人无法反驳。

    关于那天的早朝,陈华亲身经历,自然不会忘记瘸着腿儿的李承乾,壮着胆子站出来为玉山书院说一句公道话。同时;他也在天下读书人的头上;狠狠敲响一声警钟。

    李承乾自打从第一次下山和农户们混在一起后,以后的每天,他都一个人摸着下去,究竟学到了什么,陈华放养李承乾,自然不知道这位孤是不是一下子就悟性透彻,想明白了民为社稷之根本。

    那天的早朝,陈华想笑。

    因为他看见了许多人,看李承乾的眼光中,突然就想发现一个原本一无是处的傻子,有一天突然就变聪明了,而且这个傻子,还懂得反驳人一招致命。

    扶不起的阿斗也会变聪明啊!

    暗地里偷偷发笑,平地一声雷,李承乾给人的惊喜太多了。 

第四十八章未见面的岳母大人来信() 
春种的事情还在加大人手支援;玉山脚下就有几百户农户;十几个庄子;其他玉山外其他地方;加起来一千三百多户人口耕种;这都是陈华的食邑之地;除此之外;还有那么多封地;都要种东西才能收获啊;说白了;给玉山书院的学生放假;也是给自己放假;陈华几乎天天都猫在田里面;早出晚归吃在田间,田里有早种的种子已发芽需要灌溉;从南山引水的沟渠已经疏通;惠及几百户农户水利工程立刻开缺口灌水;农户忙耕种;陈华自己也忙;今年播下的种子;因为不是玉山书院立志培育出来的杂交水稻;农户们将去年留种的种子继续种在地里;如果按照以往的管理庄稼的经验;今年亩产肯定提不上去;于是陈华想了办法;决定对所有的农田施肥。

    所谓的施肥,就是在稻子发芽后十天左右,给所有的稻田撒一层自制的肥料。

    现在的技术;弄出肥料还有一定的困难;但撒一些合成肥;则不存在技术性难题。

    庄户上每家每户;都堆着去年收获了黄豆、绿豆之类豆类作物的茎秆堆放成草垛;平时主要是用来生火;柴禾直接点燃比较困难;拿一点豆萁合着燃烧很容易点燃火。

    用豆萁生火;这其实是大材小用了,侯爷的话语权;已经算是圣旨了;陈华在蓝田县放出一句话;蓝田县的农户;家里有豆类作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