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麒麟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郑王天下-第1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而此时,郑忽正在挠头搔首的为一篇策论发愁,毕竟免税这么大的事怎么能不向他老爹汇报一下,虽说长葛是郑忽的食邑,税赋是用来供养他一个人的,按说这种事只要当事人同意了,别人是没有资格置喙的,但是,这种摆明了收买人心的事,郑忽觉的还是跟他老爹通个气比较好,要不然他老爹肯定会起疑心。

    要知道此时曲沃虽未代翼,但和翼之间的战争已经持续多年了,再加上郑忽的倒霉叔叔搞的那一出事,郑忽觉得他老爹对于这种收买人心的事一定会很敏感,因为这是国君才能有的特权,即便是亲儿子也不行。

    但是郑忽又不能不这么做,所以郑忽只能尽量的打消他老爹的疑虑。

    而通过写一篇策论来阐述自己之所以这么做的原因,并将自己的为政观点展现出来,不但能够打消他老爹的疑虑,让他老爹以为郑忽心中还是有他的,而且还能让郑忽在他老爹面前刷一波脸,这买卖怎么算都不亏。

    郑忽沉吟许久,最终提笔写道:儿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理,儿虽下愚,知其不可。

    自儿至长葛就封以来,每巡行乡邑,见细民忧劳一载,而家无余粮可食,常有菜色,斑白者无晚年之享负于道路,垂髫者无幼岁之乐埋首于荒野,儿每见于此,心实痛之,退思进益,是儿之德薄无以佐吾民乎?抑或儿之政有弊乎?

    ……

    且儿闻民者,国之本也,民富者,国可以强,民乏者,国必削,故乍富之国者不可以长久,藏富于民者可以绵长,故儿斗胆令长葛之民世世勿出税赋,以益其民,固国之根本,此社稷之长计也,望父允之。

    不孝子忽再拜顿首。

    郑忽写完,加封之后,立马派季快马加鞭送往新郑,并且嘱咐季一定要亲自交到他老爹手里。

    季拍着胸脯保证,一定不会让郑忽失望,这才让郑忽稍稍心安,郑忽实在是怕他的几个兄弟到时候再从中捣乱,导致本来好好的一件事变成了坏事。

    郑忽现在远离新郑,又无人能与他策应,虽说祭仲一家有偏袒他的意向,但是也只是意向,郑忽并不敢保证祭仲这老狐狸一定会帮自己,所以还是让自己的人亲自交给他老爹,更让人放心。

    送走了季,郑忽一个人跪坐在案几前面,手托着腮,有些微微失神。

    片刻之后,郑忽起身,叫仇随他一起前往管母的住处。自从那日郑忽决定三日一朝管母之后,郑忽每隔三天都会过去一趟,和管母说说话,聊聊家常,问问住的可习惯,是否有其他的需要。

    刚开始管母还有些不太适应,觉得郑忽可能包藏祸心,后来经过郑忽“推心置腹”的交谈,说听说管仲生意做的好,又将自己的处境讲了出来,这才管母消除了芥蒂,只不过管母没有注意到郑忽所说的时间上的漏洞就是了。

    毕竟谁都觉得自家的儿子好,听到自家儿子的大名都传到郑国来了,管母能不高兴吗?郑忽又对他们不错,不惜一国世子之尊三天两头跑过来嘘寒问暖,还让他们的饮食起居跟郑忽看齐,这感动的管老夫人眼泪哗哗的。私下里敲着管仲的背对管仲说:“我儿不是常叹无明主赏识吗?世子待老妇及汝甚厚,我儿万不可负之,世子,长者也,愿我儿谨事之!”

    管仲本来心有怨怼,见郑忽对他母亲如此关照,又听得母亲的劝诫,也渐渐消除了对郑忽的不满,每次见郑忽也能含笑交谈几句,一改之前高冷,对郑忽爱答不理。

    郑忽见此情况更是高兴不已,他知道管仲算是彻底被自己采用的母亲路线给俘虏了,这也让郑忽对管母更加尊重。

第29章 管仲的请求() 
管母的住处,郑忽正在和管老夫人聊着家常,管仲和鲍叔牙小心恭敬的作陪。

    “这几日天气凉了,老夫人应多加些衣服才是,长葛比不得临淄,这秋冬两季更比临淄还要凉些。”

    “世子有心了,老妇不过一山野鄙陋之人,何烦世子记挂,世子切勿以老妇之故而耽搁了大事了,不然,老妇真是万死难赎其罪啊!”

    管老夫人自然知道郑忽有什么目的,但是或许是被郑忽的真诚感动了,又或许是自从管家破落之后就再也没有受到这样的尊重,管老夫人每次看着郑忽的时候,总是眼角微微上扬,因操劳而早生的鱼尾纹挤在一起却又沟壑分明,一副慈祥的模样,显然是将郑忽当成了自家晚辈来看待。

    “老夫人太客气了,忽不过一闲散公子,能有何大事?老夫人长者,能驾临寒舍,此忽之幸也,忽怎可舍本而逐末。”

    好话谁都爱听,管老夫人听郑忽这么说,脸都乐成了一朵花,但是嘴上却仍谦虚着:“老妇当不得世子之赞!”

    说到底,管老夫人毕竟是女性,虽然早年为了抚养管仲成人受了不少苦,但还是存在女性的通病——过于感性,再加上心中不乏迫切的希望管仲能重振门楣,见郑忽又如此厚待她们母子,所以,很容易就着了郑忽的道。

    但是,管仲就不一样了,十三四岁的时候为了能给管老夫人分忧,走南闯北,各式各样的人都见过,自然不可能被郑忽的两句好话唬住。

    “仲听人言,世子复长葛之民,令世世无所与,可有此事?”

    郑忽的免税政策,早已传遍长葛,甚至连宫室之中的下人也在谈论这件事,管仲岂有不知之理。

    “然也,吾见吾治下之民常辛劳一载,却无一岁可食之粮,故而悯之,损其赋税以益之。”

    郑忽也不知道管仲为什么会这么问,难道是被自己的善举给感动了,郑忽心想。

    郑忽想的确实没错,刚开始管仲只是单纯因为郑忽对管老夫人的礼遇而心存感激,至于是否要效忠郑忽,在两可之间。现在突然听闻郑忽在全食邑内实行免税政策,心中虽然感到震撼,却坚定了要效忠郑忽的决心。

    这并不奇怪,在这个时代,君择臣,臣亦择君,若郑忽没有显露出爱民的一面,或者没有管仲认为的明主之姿,管仲就是拍拍屁股走人,郑忽也得陪着笑脸,而且还得奉送盘缠,要不然,就真的是坏事传千里,郑忽不尊重人才的名声立马就可能传遍列国,以后就很难再有人才愿意为郑忽效力了。

    像后来的战国四君子,哪一位家里的食客没有吃白食的,水至清则无鱼嘛,他们要的不过是仁而爱人的名声,只要有了这个名声早晚会有有能耐的人前来投效,燕召王的千金买马骨就是典型的例子。

    不过还好,郑忽终究没有让管仲失望,通过这么多天的观察,管仲认为,郑忽或许还存在着一些小毛病,但是大德不亏,是可以效忠的对象,所以这才有了管仲此时的问话。

    “世子既已免长葛之赋税,然岁入五千之事可有筹划,仲虽不才,亦愿效犬马之劳”说完拉着鲍叔牙跪在郑忽面前。

    鲍叔牙本不欲出仕,无奈好基友管仲从昨天开始就劝自己,此刻也只能不情不愿的跪在郑忽面前,算是将君臣的名分定下。

    郑忽赶紧起身,上前两步将管鲍扶起道:“能得二位之助,忽求之不得”

    说完,郑忽朝二人躬身行礼,算是礼成。

    此时,管仲微微一笑,鲍叔牙硬勾起嘴角,挂着一丝苦笑,管老夫人更是犹如春风拂面,欣喜异常。

    而郑忽则是在内心欢呼,终于将管鲍二位大能收入囊中了,不枉自己费了这么多的心血。

    其实,郑忽之所以能这么容易将管仲收入麾下,跟管仲的年轻以及早年不受尊重不无关系,若是管仲和郑忽年龄差不多的话,郑忽想这么轻轻松松的收服管仲是绝对不可能的。

    就在郑忽为收服管仲欢呼之际,一匹快马哒哒的踏入新郑,守门士卒见持世子令信前来,不敢怠慢,立刻放行。

    随后马蹄扬起的灰尘直指新郑宫室……

    庄公书房,郑庄公面无表情的看着郑忽的命人送来的策文,短短千余字的文章,竟然用了半刻钟的时间才看完。

    看完之后喃喃道:“这竖子写文章的能耐倒是有长进,好一个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乍富之国者不可以长久,藏富于民者可以绵长。”

    说到这里,郑庄公突然停顿一下,仿佛想起了什么似得,冷哼一声接着道:“世世勿出税赋?这竖子的信心很足嘛,到时候别让人失望才是!”

    扔下策文,郑庄公让人传话给郑忽,说是传话,其实就一个字“可”。

    对于郑忽收买人心的小动作,郑庄公心知肚明,不过他并未放在心上,他自继位至今整整有三十又三年,南征北战,带领着郑国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只要有他在,任何人休想在国内翻起大的波浪,这点信心他还是有的。故而,郑忽愿意折腾就随他怎么折腾去吧,他完全就是一副听之任之的态度。

    他更在乎的是郑忽是否真能实现年入五千金的许诺,在他看来,在长葛这样的小地方,别说是五千金,能年入三千金,郑忽就是立了大功。

    纷乱的思绪终究不过幽幽的一叹“希望这竖子能成功吧!”

    这也算是为父者对自家儿子的无言支持吧,郑忽再怎么说也是他儿子,即便这个儿子有些不类己,但他依旧希望郑忽能够作出一番功绩,哪怕是以一种与他截然不同的方式。

    虎毒尚且不食子,郑庄公虽然是枭雄一般的人物,终究也逃不过七情六欲,就像当年他与郑忽的祖母决裂之后,没过多久便后悔了一样。

    而他对郑忽兄弟四人皆有宠爱之意,也大概是他觉得当年之所以会发生他们兄弟相残之事,是因为郑忽的祖母太过偏宠共叔段,这才导致共叔段起了不臣之心。所以,他吸取了教训,四子皆爱,做着兄友弟恭的美梦。

    ……

第30章 准备() 
郑忽给管仲和鲍叔牙安排了个任务,去各地大批量的收购小麦,能收多少是多少。

    由于此时已经是周历的八月底,最多还有半个月的时间,晚了,冬小麦就错过了播种的时间,只能等到来年。

    所以,郑忽给了管鲍半个月的时间并且告诉他们,无论能收多少,半个月之后一定要回到长葛。

    管鲍二人也大致猜测出郑忽或许是想种冬小麦,心中略显疑惑。

    在他们看来,要增加产出,多种粟才是正理,而且此时秋收刚过,正是休耕蓄养地力的时候,这个时候种小麦,来年种粟时,地力极有可能消耗殆尽,最终导致粟产量减少。

    二人虽不解其意,却依旧带着郑忽给予的三百金领命而去。

    郑忽看着二人临走时一副欲言又止的模样,微微一笑。

    冬小麦在中国开始种植的具体时间已不可考。

    不过在《逸周书·尝麦解》中有提到“维四年孟夏,王初祈祷于宗庙,乃尝麦于太祖”。

    麦四月成熟,这便是周时期已经有种植冬小麦的确证。

    但是在此时小麦并没有大规模的种植,小麦也只是做为一种辅粮而存在,供那些吃够了粟的贵族尝尝鲜。

    不过,谁也想不到的是,在未来小麦将会统治整个北方,与南方的水稻交相辉映,成为中国人最重要的主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