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麒麟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郑王天下-第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祭仲说完,猛的朝郑忽打眼色,而郑忽听到祭仲说的话就明白怎么回事了。他这不是变相在夺他老爹的权吗?

    毕竟雷霆雨露,皆自上出。韩非子更是直言“人主之所以导制群臣者,二柄而已,一曰赏,二曰罚。”

    自己在宗庙祭祀这么重大的场合将自家老爹赏赐给自己的东西分给别人,是在向祖宗们表示自家老爹赏太轻致使有功之臣有怨言,该退位让贤呢?还是在向其他人表示效忠自己比效忠自家老爹能得到更多的赏赐呢?

    郑忽觉得,自己老爹只要是抱着上述的无论哪一种想法,自己虽不至于丢了小命,但也绝不会好过。

    一俟想通此节,郑忽突然感觉手脚冰凉,心中更是惶恐万分,赶忙脱帽谢道:“死罪!死罪!儿有罪,望父责罚。”

    郑庄公看了看下方的郑忽和祭仲,然后面无表情的对其余众人道:“敢有泄今日之事者,族!”

第12章 祭仲() 
走出宗庙,郑忽后背的衣衫已被汗水打湿,冷冽的晚风夹杂着秋的寒意使得郑忽感到彻骨的冰冷。

    身体的寒冷结合着此时的心境,郑忽感觉全身像麻木了一样,每走一步都要耗费着极大的力气,像一个重病蹒跚的老人一样。

    也不知过来多久,郑忽终于走到了自己的住处。挥退了等候侍候的侍女,郑忽一个人坐在烛火暗影间回想着刚刚在宗庙内发生的一切。

    可以说,刚刚这场闹剧之所以会发生,全都是由于自己的思虑不周造成的。自己犯了太心急、太一厢情愿的毛病。只考虑到这种做法或许会给自己带来的收益,而没考虑到因此造成的严重后果。

    现在想想,这种鲁莽的做法给自己带来的收益不见得比所面临的风险更大,或许私底下的馈赠更为稳妥也更能拉进彼此之间的感情。而自己偏偏头脑发热,完全不顾后果的采取了这种行险的方式来拉拢二人。

    郑忽此时的心情,犹如第一次走钢丝的人,走过之后再回头看看自己所走过的路,那种后怕,真的令人胆战心惊。

    “也多亏自家老爹对自己多有回护之意,要不然自己这辈子就完了”

    若不是自家老爹下了封口令,郑忽真不敢想象此时会发生什么样的事?

    或许自己的几个弟弟会大肆宣传自己的“不孝”行为吧!自己的世子之位即便能保住也会失了大部分国人的心吧!

    毕竟赏功这种事最后是要“上报”给祖宗过目的,祖宗都同意了,而你却想要把自己赏赐分给别人,你这是对自家祖宗有意见呢,还是对自家老爹有意见呢?

    在私下你可以把赏赐分给任何人,但在这种严肃的祭祀场合是绝对不允许的。

    在策勋前,郑忽还想着一定不要犯这种“不孝”的错误,最后却还是犯了。

    而且,虽然自己的老爹对这件事下了封口令。但是要说自家老爹对自己的行为全无芥蒂,郑忽是不信的。

    自家老爹是什么人,郑忽可是异常清楚的,整个中国历史上有数的几个枭雄人物之一,就连后世的开国太祖都称赞他老爹“很厉害!”

    要知道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太祖也只是用了一句“略输文采、稍逊风骚”带过而已。由此可见,自家老爹被推崇的程度。

    在这样的枭雄眼里,权利才是命根子,自己明显的拉拢之举,郑忽不相信他老爹会看不出来。

    所以,这种事绝对会引起自家老爹的忌惮,更别说,还是在宗庙祭祀这种严肃的政治场合,这无异于是向自家老爹公开宣战。

    想到这里,郑忽心里怵然一惊,猛的站了起来。

    “是自己想的太简单了!”

    郑忽以为自己老爹下了封口令,对自己的封赏没有削减,更没有对自己做出处罚,郑忽觉得这件事可能就这么不疼不痒的过去了。现在想来,也可能是暴风雨前的宁静。

    “怎么办,怎么办?”郑忽此时心中焦急,如同热锅上的蚂蚁一样,来回在房间里踱步,双手变换着拳掌不停的击打着。

    “要不要找他解释一下?”

    转念一想,郑忽觉得还是算了,这事本来就是自己想拉拢人心导致的,辩无可辩。况且这种事越描越黑,只会让自家老爹更反感自己。

    ………………………………………………

    就在郑忽焦急万分,全无主意之际,而在自家老爹的书房却是另一番景象。

    只见自家老爹和祭仲相对而坐,自家老爹随意的翻了翻眼前的竹简,抬了抬眼皮,向祭仲开口问道:“大夫以为,今日世子所为该作何解释?”

    祭仲闻言,看了看自家君上面无表情的脸色,心中也拿不准自家君上对这件事究竟是个什么态度。于是,缓缓开口道:“世子或是无心之失,君上无须放在心上。”

    “无心之失?”

    似是一句轻飘飘的反问,却让祭仲感觉压力陡增。

    “世子少不更事,或有感于吾儿与祝大夫结亲之功,方做出如此唐突举动。”

    听到此言,庄公面色稍缓“大夫此言也不无道理!”

    觉察到自家君上的脸色变化,祭仲一颗紧绷的心算是稍稍放下,但是仍不敢大意。俗话说伴君如伴虎,自家君上是个什么个性,祭仲侍候了这么多年,心里跟明镜一样。

    说完这件事,二人又讨论一些国事,当然在对话中,庄公不乏言语偷袭试探,却都被祭仲一一化解。

    走出书房,祭仲用宽大的袖袍擦了擦额头和鬓角的汗珠,走了几步,心中才开始平静下来。

    回到家中,祭仲马不停蹄地将高渠弥招到书房中来。

    “吾儿以为,世子此人何如?”

    高渠弥听到他老爹这么问,心中虽有疑惑,却不敢有隐瞒。

    道:“儿曾以为世子虽长于谋略却寡于决断,实难以成事,而今看来,却是有些果断气象!”

    祭仲听完,沉吟了一会接着道:“若世子得继君位,吾家将得利几何?”

    高渠弥听他老爹这么问,心中不断权衡利弊。良久,才开口道:“诸公子皆有朋党,世子若欲继君位,能倚重者,独我一家而已;获利,或不可数也!”

    祭仲闻言,眉角含笑,捋了捋胡须道:“吾儿既为世子谋的良姻,须多多走动才是啊!”

    “唯!”高渠弥嘴上答应着,心思也开始活泛起来,他虽然没有他老爹老谋深算,但心机也是不少,听到他老爹刚才的提点,再看着他老爹的表情,就是傻子也能猜出他老爹是想扶郑忽上位。

    对于这件事,高渠弥是没有意见的,虽然郑忽在这次祭祀中犯了忌讳,但是作为世子,郑忽继位的可能性极大,毕竟现在不是九龙夺嫡的时代,废长立幼可是大忌,周幽王殷鉴不远!

    况且正是由于郑忽这次犯了大错,这反而成了他们这些人的机会,俗话说,锦上添花易,雪中送炭难。此时不向未来的国君靠拢,更待何时。

第13章 对策() 
迷迷糊糊的从睡梦中醒来,郑忽感觉脑子里似乎有一根筋在跳动,双耳嗡嗡作响。仿佛一夜未睡的后遗症全在此刻被触发,精神极为痿顿。

    昨天晚上,郑忽想了很多,直到将近黎明才沉沉睡下。

    郑忽知道在他老爹的十余个子嗣中,他老爹比较偏爱的有他、公子突、公子亹、公子仪,而这四人之中,公子突又尤为得他老爹青睐。

    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他老爹认为公子突“类己”,以至于后来他老爹临死之时,想把君位传给公子突,若不是祭仲那老货力谏,历史上原主根本继不了位。

    而公子突就是后来的郑厉公。

    事实上,公子突也确实没让他老爹失望,在其死后的君位争夺战中,笑到了最后。

    并且在其随后的政治生涯中,中兴了郑国,止住了郑国由夺位战而导致的“国际“地位下降的趋势。

    这在他们兄弟几人中也算的上是极其有为了。

    不得不说他老爹的眼光还真是特别的毒辣。

    而且公子突也并不是孤立无援。与之相反,他的外援不但不是弱鸡,反而还算是个小强。

    其母国是宋国,周朝分封制下唯一的公爵国,此时的中原大国之一。

    公子突的母家雍氏在宋国极有影响力,历仕宋国几代国君,且深受每一代国君的信任。

    可以说,公子突后来的上位,其母家是出了大力气在内的。

    而反观自己,母国是邓国,虽说是侯爵国,但是国狭民少,地处偏远且靠近楚国,常常受到楚国的侵袭,自身都难保,更谈不上能帮到自己。

    若不是自己与齐国已确定结亲意向,郑忽觉得这次宗庙事件,自家老爹极有可能废了自己。

    即便有齐国作为外援,郑忽觉得他老爹应该还是存着废了他的心思的。因为原主性格比较懦弱,虽然说出过“大丈夫志在自立”的豪言壮语,但是志大才疏,以至于后来高渠弥都说“世子优柔不断,不能害人”。这也是高渠弥敢公然行凶,射杀原主的原因所在。

    在这个大争之世即将拉开序幕的时代,人一旦软弱了,一定就会有无数人想过来踩你一脚。因为软弱就意味着好欺负。而在大争之世只有争才能存活下去,不争只能去死。

    况且现在的郑国发展已经进入一个瓶颈期。从刚迁到此处的十邑土地变成现在的千乘之国,未来想迈入大国行列,必须要有一个更加优秀的继承人带领才行。而原主软弱的性格是绝不可能担起这个大任的。

    郑忽作为一名顶锅侠,虽然没有继承原主的性格,但是却完美的继承了别人对原主的印象,这个是短时间无法改变的。

    故而,在郑忽的老爹眼里,郑忽依旧是“不类己”。

    因此,洗刷掉原主留给他老爹的形象,是现阶段郑忽最重要的任务。

    “必须尽快改变原主留下的这个人设了。”这是此时郑忽心中最直观最迫切的想法。

    想想后世刘邦以为惠帝不类己,想改立赵隐王刘如意;文帝以为景帝不类己,想立梁怀王;景帝以为栗太子不类己,最终改立了汉武帝;汉武帝以为刘据不类己,最后在别人的算计下发生了巫蛊之祸。

    汉武帝和刘据可不是一般父子,从名字就可以看出,所谓据者,仗持也!武帝以自己的儿子为仗持,由此可见,对其的希望有多大。

    在刘据刚出生的时候,更是各种资源不要命的往他身上砸,最后,只因为“不类己”而发生了父子相残的惨剧。

    赵襄子的谋士张孟谈曾说:“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也”郑忽前世也一直把此句奉为圭臬。

    故而结合历史上的经验来看,郑忽觉得若是自己被废,那么小命能保住的概率微乎其微。

    不说别的,单是景帝废了栗太子之后,为了给武帝铺路,令郅都将栗太子逼死在长安馆舍内。

    俗话说虎毒不食子,难道景帝想逼死自己的儿子吗?实在是不得已而为之啊!在这个世界上最不缺少的就是投机者,从龙之功可是所有功劳之中收益最大且风险相对较小的,这样的好事怎能不吸引着一大票人前赴后继的往前冲呢?

    在中国,最不缺少的就是这些想要富贵的人,太史公都说:“千乘之王,万家之侯,百室之君,尚犹患贫,而况匹夫编户之民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