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麒麟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穿越明末之扬我中华-第24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马威笑得合不拢嘴:“老弟真是我的贵人,先是推荐我加入军中,现在又给我来这么一场及时雨,真是帮了大忙了。”

    卢庚余疑惑道:“可是,你这么做,朱巡抚会不会怪罪你?”

    “朱巡抚很相信我,编练新军一事,从招募人手到训练,他都全权委托给我,只要半年后我帮他练出一支像样的标营,其余都不过问。”苏宏图解释道,“反正标营有限额,多了朱巡抚也养不起,这些骑兵苗子闲着也是闲着,朱巡抚就算知道了也不会在意。真要为了这个怪罪我,我就不干了,立马回琼州。”

    马威才不管这些,拉着苏宏图的手说:“走,带哥哥去看看你选的人。”

    城南的马场,空中满是灰尘,蹄声隆隆,上千人骑在马上,按照马威的指令来回跑动,做着动作。时而慢跑时而加速冲刺,时而围着马场兜圈,一眼看上去,这些人的骑术都不错,动作都完成得有模有样。

    半个时辰后,马威满头灰尘地找到场边的苏宏图和卢庚余,在蹄声中大声说:“这些人都不错,比我们招的人要好一些。西三府毕竟遭受兵乱荼毒较少,挑选合适的青壮也容易些。”

    卢庚余询问他:“加上苏千户带来的人,咱们人手够了吗,还需要招人吗?”

    马威连连点头:“够了够了。加上咱们招募的人,小两千人了,而且骑术都不错,都是好苗子。幸好有苏老弟帮忙,才能这么顺利,否则我们窝在东三府,真的要抓瞎了。”

    苏宏图颇为得意地说:“我只会拿枪,不会骑马,是个外行,所幸挑选的人还能入老哥的法眼。”

第431章 凤阳之战() 
在苏宏图的协助下,琼海军第一支骑兵部队的架子搭起来了,在马威的带领下,在登州进行训练。卢庚余完成了此行的任务,先行返回了临高。

    山东的饥民在朱大典的允许下,通过林天明的运作,经登州源源不断运往临高。随着山东局势的稳定,自愿前往临高的饥民越来越少,第四批的移民人数骤减到了五千人,后面几批更是平均只有两三千人,不过临高的人口基数已经连上了几个台阶,农业与兵源人口和都在以前的基础上连翻几番,对生产和扩军的需求初步得到了满足。

    琼海军通过海贸和设卡收税,迅速积累了巨额的财富,吸纳人口后,粮食生产和军队建设也抓上来了,已经积蓄了足够的能量,只等一个合适的机会正式进军中原。

    西北,在宣府等地劫掠一番后的皇太极率军退回了关外,虽然所到之处满目疮痍,人口也被掳走,称得上赤地千里,但是对于朝廷而言,只要鞑子走了就是天大的好事,从皇帝到朝中大臣都松了一口气。

    崇祯八年的年关眼看就要平稳地度过了。虽然这一年坏消息不少,但是有了琼海军带来的几场“胜仗”,加上平定了山东叛乱,崇祯这个年过的还算顺心。只是他并不知道,这只是暴风雨来临之前的平静。

    早在崇祯八年初,崇祯任命陈奇瑜为五省总督,统一指挥陕晋豫川及湖广官军,由四面分进合击,企图一举尽歼各部流民军,曹文诏率关宁军击败山西境内的流民军,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等均逃到河南,然后被曹文诏、左良玉等多路明军包围。然而这一年八月,皇太极亲率大军入关,朝野震惊,为了应对鞑子,崇祯征调曹文诏等将领,放弃了对流民军的围堵剿杀,前往宣府、大同,流寇得以突围。

    鞑子退回关外后,剿寇不利的陈奇瑜被撤换,十二月,洪承畴继任五省总督,加太子太保、兵部尚书衔,总督河南、山西、陕西、湖广、四川五省军务。他改变了前任以剿促抚、边打边抚的策略,改为重兵包围流寇主力,重点进攻,各路流民军接连败于确山、朱仙镇(今开封市西南)等地,连连受挫,被迫转入西部山区。

    过完年后,崇祯九年正月,洪承畴率主力出潼关,在河南信阳大会诸将,准备对流民军实施大规模的围剿,一鼓作气击败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等主要流寇势力。

    就在这个时间节点,一个影响明末大势走向的历史事件发生了。

    因为洪承畴颇具才干,在他的指挥下,流民军节节败退,各路人马都深深感到,只有联合作战才有力量。于是,高迎祥、张献忠、老回回、罗汝才、革里眼、左金王、改世王、射塌天、横天王、混十万、过天星、九条龙、顺天王各路流民军会师于河南荥阳,共13家,72营,在一起共商对敌之策。

    在这次大会上,“闯将”李自成展现了其卓越的军事眼光,提出“分兵定向、四路攻战”的战略方针,就是把流民军分成东、西、南、北四路,出击和敌人作战,把流民军的主力放在敌人兵力薄弱的东面。李自成的远见卓识得到了大家的肯定和同意,一致决定就以此战略方针指导作战。其中实力最强的高迎祥和李自成部、张献忠部东进抗敌,一路节节胜利,所向披靡,一直打到了中都凤阳。

    历史上有名的“凤阳之战”就此打响。镇守凤阳的明将朱国相领兵迎战。狡猾的张献忠等人派人伪装入城,混入城内的流民军士兵乘势四处燃火,与城外农民军主力密切配合。官军遭内外夹击,阵势大乱,高迎祥、张献忠部趁机入城,朱国相自杀,4000余名守城士卒被歼。

    攻破凤阳后,流民军斩卫指挥使袁瑞征、凤阳知府颜答暄、推官万文英等,最后一把火焚毁了皇陵,放走凤阳所有囚犯,中都大乱,顿时朝野震惊。

    京师,紫禁城,乾清宫。

    崇祯愤怒地冲着跪在面前的几人吼道:“朕拨了这么银子,派了这么多兵马,不但没有把流寇一举歼灭,到头来还让贼人攻进了中都,现在连皇陵都烧了,这让朕有何脸面去见列祖列宗,你们平时口口声声的说要替朕分忧呢?”

    下面跪着的兵部尚书张凤翼等人不敢辩解,只是低头伏在地上,只想有条地缝钻进去。

    温体仁因为是首辅,深得崇祯信任,而且年纪较大,特准许赐座。他端坐于椅上,眼观鼻鼻观心,如老僧入定一般,心里却在祈祷皇帝不会向自己问策。

    可是怕什么偏来什么,崇祯对着张凤翼等人痛骂一顿后,见这些人如丧考妣,却无人能够献上良策,只能把目光投向自己信任的首辅。

    “长卿,中都遭遇大变,你可有良策?”

    温体仁脸上的肉抖了几下,心中暗叹,陈奇瑜、洪承畴等人都拿这些流寇没办法,自己又能有什么良策?他绞尽脑汁,想不出什么立竿见影的办法,只能含糊回答:“为今之计,只能责令洪承畴率军迅速东进,解凤阳之围,然后调兵围困”

    崇祯颇为失望,这些都是正确的废话,不管下不下令,洪承畴必定东进,将流寇逐出中都,他想听到短时间内重挫甚至全歼流寇的建议。

    他急躁地站起来,负手踱步,一边走一边说:“朕要的不止这些。原本念在流寇亦是朕的子民,陈奇瑜以剿促抚的想法朕是同意了的。可是这些贼子无法无天,居然连皇陵都敢亵渎,如此无君无父之人怎能再行招抚,朕恨不得将其一个个凌迟处死。你们必须给朕想个法子,把流寇全部消灭,一个不留!”

    张凤翼等人都在心中哀号起来,这位主子就是性子太急切了,流寇势大,又岂是这么轻易能够全灭的?仓促之间叫自己这些人想办法,这是要逼死人的节奏啊!。

第432章 调琼海军剿寇() 
对于崇祯的急躁性格,温体仁已经了如指掌了,这位爷恨不得今天就能剿灭流寇,明天就能打败鞑子,事情不如人意时又把气撒到臣子身上。他知道皇陵的事刺激到了崇祯,必须给其找一个发泄情绪的对象。

    他提醒道:“陛下,中都陷落,必须要惩处相关官员将领,以儆效尤。守将朱国相守城不力,罪无可恕,不过念在他已经自裁谢罪,就不必追究了;总督杨一鹏未能组织四府兵力救援中都,实乃渎职,须重重惩处!”

    满腔郁闷的崇祯一下子找到了迁怒的对象,他猛地停下踱步的脚步,咬牙切齿地说:“杨一鹏总督四府,居然不能保住中都,实在罪无可恕,着锦衣卫锁拿进京,菜市口斩首,让所有的官吏都看看,不尽心办差的下场!”

    温体仁长出了一口气,心道:杨一鹏,活该你倒霉,谁让中都在你任期内失陷呢?不把你推出来,陛下就盯着我们拿出剿寇良策,我们日子不好过,只有死道友不死贫道了。

    杨一鹏字大友,万历三十八年进士,是漕运总督,凤阳也在其管辖范围内,其职务全称是“总督漕运兼提督军务巡抚凤阳等处兼管河道”,主要职责是督管漕运,兼巡抚淮安、扬州、庐州、凤阳四府,徐州、和州、滁州三州,也就是说,主要的差事是管理漕运和河道,凤阳等四府三州,只是顺带管的,现在凤阳出事了,就成了替罪羊了。

    找到了中都陷落的“罪魁祸首”,崇祯心里的郁闷缓解了一些,他询问众人:“杨一鹏治罪,漕运总督空缺,你们有何人选推荐?”

    兵部尚书张凤翼最近总是被崇祯责骂,一心想表现,挽回一些印象分,听到崇祯发问,心想这倒是个没有风险的问题,便抢先回答:“山东巡抚朱延之平叛有功,战后又能迅速安抚百姓、稳定局势,足见其才干过人。漕运总督提督军务,又巡抚中都,这样要紧的所在,此时还要面对流寇中最凶悍的高迎祥、张献忠部,非能人不能胜任,臣推荐朱延之转任漕运总督。”

    朱延之就是朱大典的字,崇祯一听,不由点了点头:“你总算说了句能入耳的话。朱大典倒是个不错的人选。”

    他斟酌一番,觉得仓促间找不到更合适的人选了,便开口道:“拟旨:擢兵部右侍郎、巡抚山东朱大典为总督漕运兼提督军务巡抚凤阳,即日赴任,领兵出山东,五省总督洪承畴出陕西,夹击流寇。”

    张凤翼提出的建议被采纳,得到了鼓舞,继续献策:“如今鞑子已退回关外,北方暂无战事,可调集各地兵马一鼓作气围剿流寇。”

    崇祯疑惑道:“抽调北方各镇边军吗?可是防范鞑子不能轻易抽调,否则又给鞑子可乘之机。”

    张凤翼回答:“无须抽调边军,南方就有一支现成的强军,眼下红毛和倭寇溃退,海清河晏,正好抽调其北上剿寇。”

    “你是说刘烨?”崇祯想了想,缓缓点头,“既能击溃倭寇和红毛,想必对付流寇也不在话下,可以征调”

    温体仁本想否定张凤翼的提议,没想到崇祯应得这么快,话到嘴边又只能咽回去,不由得暗自摇头。他想借着林天明拉拢刘烨这个新鲜出炉的强力军头,不希望琼海军来到河南与流寇死磕,耗损实力。流寇异常狡猾,死而不僵,每次被官兵打得半残了,跑到一个地方就能聚拢流民卷土重来,让官兵疲于奔命,刘烨手下的琼海军虽然强,但是面对这种四处流窜的牛皮糖战术恐怕也要被拖垮,弄不好被崇祯怪罪,之前积累的好口碑就要毁于一旦了。

    他想了想,皇帝金口玉言,既然开了口,臣子不能拆台,就只能从其他方面想办法了:“陛下明见:琼海镇新建,新招纳的兵丁尚在训练磨合,短时间内未必形成战力;另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