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麒麟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穿越明末之扬我中华-第24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想了想,皇帝金口玉言,既然开了口,臣子不能拆台,就只能从其他方面想办法了:“陛下明见:琼海镇新建,新招纳的兵丁尚在训练磨合,短时间内未必形成战力;另外,朝廷应增加的粮饷尚未拨付下去,没有粮饷和开拔银子,大军如何打仗?总不能枵腹从公。”

    崇祯皱眉道:“琼海镇的粮饷尚未拨付吗?”

    张凤翼惶恐道:“兵部已经核准琼海镇新增兵士两千的名额,按营兵标准核发粮饷,至于是否发下去,得问户部”

    一直未曾吭声的次辅吴宗达不得不回话了,他是武英殿大学士兼户部尚书,户部是他分管的部门。

    “启禀陛下:户部没有银子,拖欠的粮饷也不止琼海镇一家,除了辽东有辽饷可以保证,其余各边镇均不能足额发放。臣无能,不能为陛下分忧,请陛下治罪。”

    崇祯心烦意乱地摆摆手:“这也不是你一个人的错,暂时就不追究你的责任了。”他转向温体仁,“难道缺少粮饷,就不能调琼海军北上了吗?当初打倭寇时,难道户部就有银子了?”

    温体仁苦笑道:“陛下,那时琼海镇还是琼州营,属两广节制,粮饷由两广总督、广东巡抚负责筹措,现在升为军镇,理应由朝廷拨付粮饷”

    崇祯一滞,地方军变中央军,从地方财政负担变为中央财政负担,这话没毛病。

    他想了一会,对吴宗达说:“想点办法,从今年的辽饷中扣除一部分折色,用于琼海军北上开支所需,应付了眼前的难关再说,日后再设法补上”

    吴宗达请示道:“那么辽东那边?”

    “辽饷每年都不曾克扣,这点折色不过临时调拨应急,不过是晚点给他们而已。”崇祯不耐烦地说,“这点小事总不至于让祖大寿那些人聒噪。”

    吴宗达应道:“是,臣知道了。”

    温体仁暗叹一声,皇帝不依不饶要调琼海军,甚至打起了辽饷的主意,他就没有办法阻止了。

    粮饷的事解决了,崇祯抬起了胸膛,朗声道:“再拟旨:今流寇肆虐,中都失陷,调琼海镇兵马北上,入河南,助洪承畴、朱大典解中都之困,参与围剿流寇。即日出发,不得延误。”

第433章 准备出兵() 
兵部调令到达临高后,引了琼海军上下的议论,对于扩编不久、尚在磨合期的新军是否选择在这个时候服从朝廷的调遣去河南剿流寇,每人都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军队刚刚扩编,新兵太多,应该韬光养晦,对于朝廷的调遣,要么阳奉阴违,拖延时间,要么找个理由拒绝;还有人认为精兵就是一刀一枪打仗打出来的,窝在家里永远不会成为强军。

    就在众说纷纭之时,刘烨召集所有军事人员在南园开会。

    包括石英、徐一凡等军队主官和司马德、孙元化在内的智囊在内的所有人都在猜测将军是不是要召集大伙一起商议是否出兵,可是刘烨开口第一句话就把事情定性了。

    “今日把你们找来,不是讨论是否出兵的问题,而是部署出兵事宜。”

    众人面面相觑,没想到将军这么坚决。

    严光小心翼翼问道:“将军,扩军才几个月,大部分都是毫无经验的新兵,现在就拉到河南、安徽打流寇,是不是操切了些?据朝廷邸报得知,现在盘踞凤阳的是流寇中最能打的高迎祥、张献忠两路人马,洪承畴是五省总督,统辖各路剿寇兵马,我们过去肯定也要归他节制,以他的老奸巨猾,肯定把我们推到前面去打这两股流寇,无论胜负如何,损耗肯定不小,为了朝廷下这么大血本,值得吗?”

    刘烨一边听,一边在心里默默地念了一句,你们都不知道,真正的大boss不是高迎祥也不是张献忠,而是李自成,他才是明王朝的掘墓人。这位仁兄堪称打不死的小强,一度被打到身边只剩十八骑,躲入商洛山,后来居然东山再起,卷土重来,带着几十万大军攻入了北京城。

    孙元化闻言不满地反驳:“什么叫为朝廷不值得?流寇焚毁皇陵是对朝廷不敬,裹挟流民是荼毒百姓,无论从哪一面来看,这等无君无父、祸害百姓的狂徒都应该剿灭,中原战事若平定,既是朝廷之福,也是将军之幸。”

    严光听明白了他话中隐藏的含义,虽然表面上看是为朝廷打仗,但是既然琼海军有心怀天下的格局,目光可以放长远一些,多消灭些流寇,也是为自己将来入主中原铺平道路。这个理由无法辩驳,严光选择了沉默。

    刘烨说道:“严先生的担心不无道理。但是老兵也是从新兵一路打仗锻炼出来的,若是因为怕死人不敢打仗,有再好的武器也只是纸老虎,中看不中用。更何况,现在不拿流寇练兵,难不成将来直接用鞑子练兵?流寇再怎么凶名赫赫,大部分人还是乌合之众而已,总不会强过鞑子。”

    众人闻言纷纷点头。都说“女真满万不可敌”,鞑子面对明军官兵,几乎战无不胜,虽然这种战斗一边倒的原因很多,鞑子战斗力强横也是不争的事实,而流寇虽然人数众多、声势浩大,大多是裹挟的流民,经常被官兵追着打,两者的强弱一目了然。用流寇练兵,然后去打鞑子,没毛病。

    刘烨接着说:“孙先生的话也在理。多消灭一些流寇,稳定中原的局势,对琼海军而言是好事,我们进入中原后,不能把精力都消耗在流寇和鞑子的两面夹击中,总要先打压其中一个,集中精力对付另一个。”

    三言两语阐述了出兵的动机和理由,刘烨开始部署出兵的事宜。

    “徐一凡出列!”

    徐一凡心中激动,站出来应下:“属下听令。”

    “你带领琼海军第二团,进入安徽,参与剿灭流寇的战斗。”

    在众人羡慕的目光下,徐一凡挺起胸膛,惊了一个军礼,大声回答:“遵命!”

    “严光听令。”

    “属下在。”

    “此次出兵征剿流寇,规模之大、各方势力之多、形势之复杂,远我们以往任何一次出征。你带领挑选出来的参谋,跟随我赶赴前线,指挥作战。”

    严光心中一喜,这正是建功立业的大好机会啊,他压抑住心中的喜悦,沉声回答:“遵命!”

    军机参谋处成立后,他按照刘烨的指点,从全军的中层军官中精挑细选,选拔了一些有文化底子、头脑机灵、大局观不错的军官,作为见习参谋进入军机参谋处。这次随军出征,正是打磨这支尚显稚嫩的参谋队伍的大好机会。

    “孙元化听令。”

    孙元化沉稳地站出来,“请将军吩咐。”

    “这次出征虽然没有全军出动,但是在军备器械上不留余力,军需局必须全力以赴,负责保障武器、弹药、粮草的足额供应,不能拖将士们的后腿。”

    “请将军放心,属下必定尽心竭力,让将士们无后顾之忧。”

    点完这几位的名字后,刘烨念出了一个让众人有些意料之外的名字。

    “王启年听令。”

    在人群中毫无存在感的王启年不声不响闪了出来,脸上依旧是波澜不惊的表情:“属下在。”

    刘烨望着他:“我没想到赶赴中原打仗来得这么快,所以之前也没顾得上你负责的情报那一块。不过好饭不怕晚,叙话不怕慢,现在还来得及。我决定,正式成立军情司,由你出任司长,负责对敌情报搜集与分析,直接向我负责,工作上与军机参谋处对接。”

    王启年眼中闪过一丝喜悦,拱手行礼:“属下遵命。”

    “搜集情报是个苦差事,尤其是在战场上,形势瞬息万变,深入敌后还会有生命危险”刘烨略一思索,说道,“军情司的人员由你全权任免,我不干涉,所需开支只管开口,只要用到实处,要多少给多少。”

    王启年没想到将军给予他这么大的自主权,心中既感动又兴奋,当初将军承诺打造一个与锦衣卫相提并论的情报机构,看样子并非空穴来风,他预感自己在这个位置上,会作出一番傲人的成绩。

    他感激涕零道:“将军这般信任,属下唯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以作报答。”

第434章 进军路线() 
安排完出征的队伍和人员,刘烨看向有些郁闷的石英:“这次第一团没有在出征之列是有原因的:第一,我们毕竟只是刚建的军镇,突然间就能拉出一两万精兵,未免太张扬了,低调一点,韬光养晦不是坏事;第二,打仗归打仗,家里的屯丁和新兵训练不能耽误,毕竟打流寇不是什么生死之战,不需要全军动员,你又是军校副校长,新的基层军官的培训也要靠你,所以,只能把你留下了。

    石英本来有些郁闷,现在听出了味,之所以不带自己出征,不是因为怀疑自己的指挥能力,而是因为需要自己抓新兵训练和军官培训,为新一轮的扩军做准备,心情好了不少,当即表态道:“无论前方还是后方都是为将军效力,属下一定做好将军交代的事情。”

    刘烨问:“你办事我自然放心。现在尚未编入琼海军的屯丁还有多少人?”

    “回将军的话,新来的移民中有四千六百余名青壮,来临高最长不过两个月,时间太短,暂未编入琼海军。”

    “这个不急,初来乍到,总得有个适应的过程,等屯田和操练慢慢磨去他们的棱角,学会了集体生活,培养了服从意识,再编入军中,事半功倍。”刘烨说道,“你要做好准备,这次去打流寇,说不定能拉些流民回来,临高乃至琼州府的人口会继续增加,青壮和屯丁的数量也会水涨船高,你训练的担子不仅不会轻,还会加重,必须保证打仗的同时,预备兵力的训练要跟上,以便随时补充战时损耗和扩军。”

    石英又惊又喜:“将军想打流民的主意?”

    刘烨笑道:“只是有这个想法,但能否做到谁也不能保证,等到了那边再相机行事吧。我只是觉得,山东那边的移民越来越少,而陕西、河南数以万计的流民被高迎祥、张献忠之流裹挟为炮灰,未免也太可惜了,这些都是现成的劳动力和兵源啊。”

    孙元化说道:“将军若能成功将流民迁徙到琼州,即是琼海镇之福,也是流民之福,我们得了人丁,百姓脱离苦海”

    严光嘿嘿一笑:“还有最重要的一点:流寇剿而不灭,全靠裹挟流民,即使官兵把贼寇打得一败涂地,可是这些贼寇领一夜之间又能拉起号称数万的大军。若是能够将流民迁走,无异于釜底抽薪,久而久之,贼没了兵源,不攻自破。”

    孙元化眼睛一亮:“这算是造福百姓之余的意外之喜了。属下建议将军未雨绸缪,做好接纳流民的准备。”

    刘烨点头道:“这个建议可以采纳。那就由军需局和军机参谋处协商,确定进军凤阳和从河南迁移流民的路线,以及沿途和海上的接运流程,三天之内把商议的结果报告给我。”

    孙元化和严光双双应下:“属下遵命。”

    诸事安排妥当,众人自行离去。

    三天后,严光和孙元化来到南园,向刘烨汇报这几天商议的结果。

    严光挂上一幅安徽、江苏一带的手绘地图——军用的所有地图都是在梁小明的指点下完成,虽然比例和距离有些失真,但是各州府的方位还算准确,相对于同时期写意派风格的地图要强多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