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麒麟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三国之封疆万里-第1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子威来得正好,适才探马来报,那曹操此番竟亲率大军五十万,名将百余人,现已自许昌出发,直奔荆州而来,现今恐已到了宛城,意欲剿灭吾等,并一举扫平江南,有一统中原之心,吾正与军师商议良策,尚未将此事告知汝等,似此种情形,子威可有良策?”

    听罢刘备之言,刘封心中暗叹一声,曹军已然出发,此时再想从长计议,已然不及,于是径直到了地图之上,言道:“我军现仅有新野,樊城二地,然此二地皆不可守,一旦五十万大军长驱直入,我军唯有弃城,方有一线生机。”

    “子威此言,与军师不谋而合,然天下虽大,却无我等栖身之处,此番若是撤军,该当去往何处?”新野樊城并非久居之地,刘备心中也是明了,然去往何处,他却是毫无头绪。

    “封斗胆,想及一计,若可成功,则大业可期!”刘封见刘备着实忧虑,便高声言道。

    “事已至此,子威但说无妨。”刘备心中已然是一团乱麻,听闻刘封有计策,便赶忙答道。

第23章 山穷水尽() 
“若要与曹操五十万大军相抗,仅新野樊城之兵,必是不足,封今日已得了消息,襄阳刘表已是病了数月,想来命不久矣,刘琦公子不堪忍受蔡瑁,张允等害人之心,已然出走江夏,倘若刘表病故,荆襄九郡尽皆落入蔡瑁等人之手,则情势危矣,不若先行下手!”

    刘封低声言罢,便看向刘备,刘封心知刘备早已存了求取荆襄九郡之心,迟迟不肯动手,乃是怕落人口实,刘表与刘备皆为汉室宗亲,又于刘备有知遇之恩,故之前数次机会,刘备均未下夺取荆州之决心。

    刘封心知,诸葛亮八成已是在力劝刘备趁此机会入主荆州,以此为兴兵之地,再东联孙权,北抗曹操,以期促成三足鼎立之势,刘封虽对诸葛亮数次针锋相对,然值此生死存亡之际,刘封却深知此时唯有拿下荆州,方能立于不败之力,否则,此次对抗曹操,定会造成巨大伤亡。

    刘备听闻刘封之言,长叹一声,又望了诸葛亮一眼,缓缓言道:“子威,话虽如此,然刘景升于我,有知遇之恩,又本是同宗同源,更兼数次提携,若是趁其病重夺了荆州,恐为天下之人耻笑,又何谈复兴汉室?汝二人之言,且容吾再思量一番。”

    显然,身旁智计最为出众两人皆是力劝刘备取了荆州,刘备心中已然有些摇摆,一时间难以抉择。

    刘封听罢,便知刘备还是不愿此时拿下荆州以抗曹操,刘备素来以仁义闻名于天下,此时若是做出此事,确会名声不保,至于到底如何,荆州取是不取,自然全凭刘备取舍,此事刘封无法左右,诸葛亮亦是无法左右。

    于两千年后再看历史更迭,刘封自然早已领悟所谓仁义不能成就王霸之功,唯有疆土与军队才能助人立下千秋大业,而刘备此时,显然未能念及这层,故此,刘封面色严峻,一时间也是陷入了深思之中,侧眼看时,诸葛亮也是面带无奈之色,可见对刘备如此踌躇甚为不满。

    良久,刘备终是抬起头来,面色坚毅道:“值此刘景升大病之时,若是取了荆州,便是不仁不义之举,恐会惹得天下诸侯共同讨伐,到时荆州不可守,又失了信义,便再无容身之处,今我意已决,愿起新野樊城之兵,联合襄阳共抗曹军,汝等无须多言,只准备战事即可!”

    虽对此早有准备,刘封还是暗叹一声,刘备的这许多说辞,皆是为保全其名声罢了,前有夺取徐州之事,如今却不肯拿下荆州,只因并无合理缘由罢了,刘封领了御敌之命,心中已是开始盘算如何抵挡曹军。

    “军师,如今曹军五十万,绝非我新野之军所能相抗,不知军师有何良策,可保全我军,以图日后之事?”

    刘备既已做了决断,便开始问计诸葛亮,诸葛亮不如刘封了解刘备为人,听得刘备竟不去取荆州,心中已然气急,此时刘备问计,诸葛亮一连呼出数口浊气,方才整顿思维,开口言道:“事到如今,须得弃了新野,撤往樊城暂避,以图联合刘表大军,共抗曹军,否则无兵无城,纵姜尚再世,亦无对策。”

    刘备心知诸葛亮还是心有芥蒂,对此等言论并未在意,只是追问道:“我军已在新野驻扎了许多时日,军中将领军士之家眷亦是多在新野城中,若是退入樊城,怕是须早作准备,不然曹操先锋到了新野城外,便避之不及。”

    刘备心中也知唯有放弃新野方可,但新野城中军士家眷极多,若是全部撤入樊城,恐会造成城中百姓恐慌,且未战先怯,军中气势便会半点也无,是故如何撤入樊城,刘备心中还是一团乱麻。

    “主公莫慌,想来曹军五十万,行军必快不得,可即刻着云长将军前往荆州,面见刘表,探得其虚实,再做打算。”

    刘备见诸葛亮胸有成竹,这才心中稍安,立即便遣关羽前去面见刘表,并探听其军中虚实。而刘封等众将,皆回去整顿兵马粮草,并安排车马,准备弃了新野,前往樊城暂避。

    如此过了足足三日,刘封早已吩咐孟瑶与黎闯,将军中装备全部收拾整齐,之前所获工匠皆分给马匹,时刻准备前往樊城。其他众将也是早已安顿好了家眷众人,只等刘备下令出发。

    然此时关羽却是迟迟未归,这一日,刘备召集众将,正商议遣人领兵前去接应关羽,却忽然得前方斥候飞马来报,曹操先头部队已然近了博望,不日便可直达新野。

    事到此时,诸葛亮终于面现凝重之色,登时便要下令,正在此时,关羽却是风尘仆仆,闯进了议事厅中。

    “二弟,何事耽搁至此?”刘备深知,以关羽之勇武,断然不至被蔡瑁之流扣押,此时方归,定有缘故。

    “哥哥,那刘表已然亡故,蔡瑁等人秘不发丧,却是立了刘琮为荆州之主,听闻曹操率大军前来,此时已然向曹操递了降书,只待曹操一到,便大开城门,将荆襄九郡尽皆献与曹操!”

    刘备闻听此言,登时便瘫坐在长椅之上,面色苍白,口中之言:“此乃天欲亡我,悔不能听军师与子威之言,早日取了荆襄九郡!”

    众人见刘备如此,皆是面带惊慌之色,不知如何是好。

    刘封此时却是大步向前,一把扶起刘备臂膀,厉声言道:“封请父亲给封两千人马,我愿埋伏于新野城外,只等曹操先锋到了,便伏击一番,使父亲携众人安然退入樊城,再做打算!”

    刘封心知,若再任凭刘备如此,错过了时机,众人便连家眷都要丢在新野城中。

    然而此时,诸葛亮却是一摆手,道:“子威将军莫急,曹操既已到了博望,只设埋伏,恐难伤其根本,既荆州已无可用之兵,若不于此地痛击曹军一番,恐纵然至了樊城,亦是无用。”

    刘封此时并未多言,心知危难之时不应与诸葛亮争口舌之利,便静候其计。

第24章 孤身入城() 
刘备此时闻言也是止住悔意,低声道:“此番抵御曹军,皆依军师之计行事,待安然退入樊城再做打算。”

    众人听言,便齐齐看向诸葛亮,诸葛亮此时再无那轻视之色,一整衣襟,将手中羽扇放于桌上,起身道:“新野区区小县,今幸而城中百姓不多,我欲将城中百姓与诸位家眷一同送至樊城,以新野空城诱曹军前部入内,再一举破之,主公以为如何?”

    刘备与众将听言眼中顿时一亮,而刘封则是一副冷静神情,心知诸葛亮意欲火烧新野,待曹军前部混乱之时再放水淹之,如此便可重挫曹军锐气,为其下一步打算赢得时间。

    “军师此计甚妙,若是以新野空城静待曹军,便可出乎曹军意料之外,再突袭其前部,此战定可战而胜之,请军师下令便可。”

    刘备显然已是认可了诸葛亮计谋,刘封也是百无聊赖,等待看诸葛亮派其去何处设伏,好于阵前演练孟瑶所教习之阵法,提升其麾下那四百骑兵战力。

    但诸葛亮刚一开口,便是让刘封吃了一惊,只见诸葛亮略一思索,便看向刘封,郑重言道:“此次伏击曹军,便是为城中百姓及诸位家眷赢取时间,好教其撤入樊城,子威将军一身武力,更兼颇通谋略,现命汝引本部四百骑兵,护送城中百姓及诸位将军家眷,速速撤入樊城,子威将军对此不可懈怠,刘琮已然投了曹操,此事若是走漏风声,恐其截击,故需即刻出发,适才吾已派士卒赶往樊城,接引子龙将军引五千军前来新野共击曹军前部,子威将军到樊城后,便以本部及城中一千军士守住樊城,静待吾等。”

    刘封却是没有想到,诸葛亮此时将这护送百姓家眷之责交于他手中,此任务虽无甚危险,却也责任重大,一旦哪位将军家眷有恙,刘封便逃不脱干系,乃是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之事,刘封心中暗叹一声,不由赞叹诸葛亮,如此时刻还能想到微微摆其一道之事。

    但事已至此,刘封却也不得不领命,想到此番撤入樊城,并无人知晓,故其麾下亲兵应是无甚伤亡,心下才稍安,抱拳领命道:“封谨遵军师之命,诸位家眷交于吾手,但请诸位放心,伤了一分一毫,封便以命相抵!”

    抛下这番言论,刘封便匆匆退出了议事厅,撤退全城百姓事关重大,虽此时百姓大都已然得知了曹军来攻之事,却不曾想全城撤入樊城,故刘封第一时间便到了军中,命黎闯率军奔走相告,半个时辰后便于城门处集合出发。

    新野小县,城中本无许多百姓,半个时辰未到,百姓便已收拾停当尽皆立于城门之外,等候刘封调遣。

    由于刘封手中仅有四百骑兵,一番思量之下,便教黎闯领兵一百,与城中百姓乘船赶往樊城,刘封亲自与孟瑶领兵三百,护送众将家眷老小,兵分两路,浩浩荡荡便赶往樊城。

    刘封既已出发,便不再挂念新野之事,他心知以诸葛亮之能,有心算无心,又有天时地利相助之下,定能全身退回樊城,而令其担心者,便是入了樊城后之事,虽在刘琦去往江夏之时刘封便已告知,一旦曹操派大军出动,便教其整顿兵马,静观其变,一旦刘备遇险便率军救之,但樊城至江夏路途遥远,若是携带家眷前往,则势必会沿途与曹军恶战数次,刘封一路苦思应对之策,却是已然到了樊城城下。

    刘封将众将家眷送入樊城,便登上城墙观察黎闯船只,见其俱是远远在白河之上奔樊城而来,心中这才稍安,此时刘封环顾四周,忽然见樊城之南,襄阳城隔着汉水几乎清晰可见,刘封心中一动,便是涌出一计。

    此时天色已然过了午时,刘封心知诸葛亮伏击曹军前部,势必战至次日天明方可返还,便立即入了樊城帅府之中,将孟瑶叫至身前,低声说了一番密语。

    “将军怎可以身犯险,待那诸葛亮来此,必会有计策脱身,将军若是私自前往,一旦有了闪失,情势危急之下恐他人难以顾全将军安危。”

    孟瑶听了刘封之计,却只是摇头,并不赞同刘封那兵行险着之策,而后刘封却又坚持己见,孟瑶最终才勉强点头,口中言道:“将军明日天明前定要回到樊城,不然诸葛亮等人归来不见将军,定会生疑,于将军并非善事。”

    刘封略一点头,又叮嘱了孟瑶一番城中布防之事,便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