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麒麟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三国之封疆万里-第1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刘封这两条计策,又是一进一退,不与急于与曹操大军交战,刘备听罢,也是深知其中道理,然而过了片刻,刘备却又是犹豫起来。

    “那刘琮与我,乃是叔侄,若是此时取了襄阳,景升刚刚身故,我将其置于何地?如此又是不忠不义,不可如此!”

    刘封听罢又是长叹一声,刘备爱惜名声之心,刘封倒是可以理解一二,但值此危难时刻,刘备却依然顾及名声,刘封心中也是颇为无奈,心知此计已然无用。此时刘备又道:“若是前往江夏,倒不失为一条退路,军师以为如何?”

    显然,刘备心中已然想要暂时退去江夏,以图后效,只见诸葛亮沉思片刻,对刘备言道:“子威将军之计,倒是可行,然我军情势危急,不可尽信于江夏之军,不如如此,派云长带五百骑兵火速赶往江夏,先行通知刘琦,叫其早做准备,我等不如弃了樊城,先去往江陵,若能得了江陵,便足以拒曹军于城外。”

    刘封听罢,心中又是一声叹息,诸葛亮如此舍近求远,既想遂了刘备保全名声之心愿,又不愿刘备呈现溃败奔逃之势,于是便想出了这折中办法,如此一来,刘备大军,不折损过半,怕是难以抵达江夏。

    诸葛亮之计策,皆是迎合刘备心意所出,自然得刘备赏识,不多时,刘备便决定要按照诸葛亮计策行事。将关羽即可派往江夏求援,而后便教军马好生歇息一日,次日便要弃了樊城,奔江陵而去。

    刘封见事已至此,便回营嘱托孟瑶与黎闯,一路皆要小心行事,遇敌军便走,只以保全性命为先。

    次日天明,刘备便教大军装备齐整,带足干粮,要全军赶往江陵,此时城中自新野而来百姓却是不知从何处得了消息,齐至城门外,便要跟随刘备继续前行。

    刘备此人最是心软,见不得百姓如此,纵然诸葛亮在旁百般相劝,却还是出口依了百姓请求。

    于是,刘备携一万大军,并与十万余百姓,便要出发。

    正在此时,门外士卒飞报,曹军派了一使者前来,不知何意。

第27章 使者() 
“大哥,那曹操此时遣使者前来,必是劝我等投降,不如将其射杀于城外,以儆效尤!”张飞此时正在刘备身前守护,听闻此言,便是目露凶光,翻身下马,手持弓箭便要上城楼之上射杀之。

    诸葛亮见此情形,连忙喝止张飞,高声命道:“纵然曹操派人劝降,我等亦当以礼待之,方显主公仁义,且向其言明,我军宁战死于沙场,亦不降于汉贼。”

    喝退张飞,诸葛亮便遣人将使者引入帅府,并招众将尽皆到了一处。

    不多时那使者便被引入了屋内,众人抬眼一看,皆是大吃一惊,此番前来之人并非他人,乃是数月前被曹操以母之性命裹挟,离了新野之徐庶!

    刘封见此情形,亦是心潮澎湃,刘封心知因其母缘故,徐庶之心必不在曹营,此番前来充当使者,应是曹操之计策,借徐庶之口,使刘备部众失了信心,而后再取樊城,便是易如反掌,而曹操既派了徐庶,亦是未能料到此番刘备竟在大胜之后并未于樊城多做停留,便要携大量百姓出逃。

    “元直?别来无恙?自新野一别,吾甚是想念,不想在此相见,元直此来想来是受了曹操之命,不知曹操何意?”

    刘备心知徐庶不愿事曹操之心,便率先出言叙旧道。徐庶离新野之际,便已与刘备言明,于曹营终身不为其设一谋,故此番见是徐庶前来,刘备便放下心来,若是换作旁人,见樊城内此番景象,必会加紧离去告知曹操,如此一来,曹军不日便会到来,刘备携带这许多百姓,便是在劫难逃。

    诸葛亮见徐庶来此,亦是面带些许惊奇之色,未等徐庶开口,便问道:“元直,那曹操是否故意遣你来此,便是为了将曹军境况说与我等,好瓦解我军信念?”

    徐庶听罢,未曾出言,只是苦笑一番,以双目环视厅内,诸葛亮便知其所料不错,徐庶并未做声,便是因厅中此时文武众将俱在,故不想在此助长曹操威风罢了。

    于是诸葛亮便与刘备耳旁低语一番,刘备听罢,便将众将尽皆遣散,屋内仅留诸葛亮,张飞,赵云与刘封四人,诸葛亮这才目视徐庶,低声道:“曹军此时已然大军压境,又何用遣元直前来劝降?”

    徐庶直到此时方才开口道:“想来吾居于曹营,日日自甘平庸,曹操心中疑虑,故此遣我为使者,便是试探于我而已。”

    刘备闻听此言,眼中便是一亮,接言道:“不若元直就此便不归曹营,只说被我等囚禁于此,若是此番冲出重围,元直便留于军中,若是败了,元直再归曹营,如何?”

    徐庶听闻此言,只是微微一笑,无奈道:“元直怎可做如此两面三刀之人,且老母此时尚在许昌,元直怎敢如此,待元直老母得了天命,元直自会再做打算,此时皇叔有卧龙在侧,何愁霸业不成?此番曹操已然于新野城外寻物填埋白河之水,五十万大军,恐两三日便可杀至樊城,此番遣我前来,便是有拖延皇叔撤退之意,不若皇叔率军即刻出发,元直亦是回曹营复命,如此,尚可有回转之余地,再行拖延,恐大事休矣!”

    徐庶此言出口,刘备便是默然不语,徐庶之才虽不及诸葛亮那般经天纬地,却也远非一般谋臣可比,若是如此便埋没于曹营,刘备心中只觉万分可惜。

    诸葛亮此时则是目光一动,他本以为曹操大军虽众,却是不习水战,此番前来,并无战船等物,刘备率军自新野来樊城乃是走的水路,渡河之后便将战船等物全部焚毁,未留与曹军,如此一来,诸葛亮本意乃是逼迫曹操从它地征船使用,如此便可拖延数天,以供刘备率军逃离樊城。

    却未曾想,曹操竟要填塞白河,如此一来,便打乱了诸葛亮原有计划,若非徐庶此番前来提醒,必会被曹军追击,陷入措手不及之境地。

    “元直,既如此,你便速速回曹军中复命,我等即刻启程,主公意欲携十数万百姓共同前往江陵,已是事不宜迟。”

    徐庶也心知此时事态颇为紧急,便起身告辞,准备离去。就在此时,刘封却是出列言道:“元直乃是曹操使节,城中此时鱼龙混杂,子威恐有军士不明所以,对元直不利,故请命护送元直至城门之外,再行返回!”

    刘备心知徐庶在新野之时便与刘封交好,念及刘封之言也是不无道理,便点头称是,只教刘封护送完毕速速归城,好整军出发。

    徐庶微微一笑,拜谢刘备后,便随刘封一齐向外走去。

    二人策马于城中穿行,期间并未有任何言语,直至到了城门之外,此时刘封见身旁无人,这才勒住马匹,立于徐庶前方。

    “我早知子威有言倾诉,你我二人,但说无妨!”显然,以徐庶对刘封及诸葛亮之了解,二人间并不和睦,已然早在徐庶心中。

    “元直,伯母可还安好?”刘封此言一出,徐庶倒是微微一愣,他本猜测刘封会求教应对诸葛亮之法,却不曾想这一刻千金之时,竟然出口询问其母状况,不由心中一暖。

    “多谢子威此前出言相告,这才救了家母性命,家母见吾到了许昌,本欲寻死,吾只得与其言明,不为曹操出谋设计,并已于皇叔私下约定,寻得时机便归,家母这才免了寻死之心,现今倒也安好,然其年事已高,又于曹营之中整日闷闷不乐,恐长此以往有所闪失。”

    “既如此,我便心安,元直此番归了曹营,必不可叫曹操生疑,只说父亲对其破口大骂,绝无降意即可。”

    “子威不必担心,那曹操性情我已然摸清,此番出走,必是一路艰难险阻,望子威能与孔明精诚团结,共保皇叔不失。”

    刘封心知此乃徐庶提醒其莫要在危急时刻与诸葛亮争锋,而应同舟共济。便郑重言道:“多谢元直提醒,先攘外,后安内,封心知唯有如此,方可成就不世功业。”

第28章 一年之约() 
徐庶此时眼前又是一亮,以其对诸葛亮之了解,刘封义子出身又做事锋芒太露,诸葛亮必会打压,而今日刘备将其与赵云张飞一同留于厅中,便显出刘备依然视刘封为心腹,由此可见,诸葛亮多半未能压制刘封,反令刘封越挫越勇。

    “唉,孔明本是人中龙凤,唯自视甚高,又重出身礼法,不然若是久后能为子威所用,于子威可算得上大有裨益。”徐庶与诸葛亮本是好友,然此时身在曹营,断然不会对诸葛亮言及此事,而刘封对其有救母之恩,只得在此尽力指点,以期能够将二人恩怨化解开来。

    哪知刘封对此却是不置可否,只是目光炯炯望向徐庶,平静道:“我与那诸葛亮无冤无仇,本意便是与之和谐共处,然其数次坑害于我,若非子威警醒非常,此时已然为父亲所弃,既如此,又何谈为吾所用?”

    徐庶眼见规劝无望,此处又非详谈之地,唯有长叹一声,便不再言及此事,城中此时已然是人声嘈杂,大军即将出发。徐庶望向刘封,双臂抬起,便欲告辞离去。

    “元直,如若此次能随父亲逃出生天,并于这荆襄九郡占得一城之地,元直可否离了那曹营,与我共谋大业?若非如此,元直之大才,便要埋没于这乱世群雄之中”

    刘封明了,此时若是放任徐庶离去,日后便再无相见之时,徐庶之才,刘封心知并不弱于那司马懿,吕蒙陆逊之辈,又于己兴致相投,于是便脱口而出。

    “子威有此心意,元直心中甚慰,然身在曹营,更兼老母在世,故不敢让子威有所期冀,若有良机,吾自会与子威共创一番事业,然天命如何,却是未可知。”

    刘封从徐庶言语之中已知其心意,于是策马向前,到了徐庶近前,俯身正色言道:“元直既有此心,封便向元直承诺,一年过后,若是元直无法脱身,吾自会到曹营之中接元直与伯母出山,若能力不及此,那元直便忘了此事也罢!”

    说罢,刘封向徐庶深深一拜,便调转马头,回了樊城之中。

    “子威若有此心,庶有何等不得,便以一年为期,若真如子威所说,庶肝脑涂地,在所不惜!”刘封刚刚转身,徐庶深沉之声便在身后响起。

    刘封闻听此言,只是面色愈加坚毅,并未转身称谢,这一来一往,二人便已知晓彼此之心意,无需更多言语。

    上至尧舜,下至秦汉,士为知己者死,便是这乱世亘古不变之真理,刘封有诸葛亮之才尚且无视之,唯对徐庶数次表明心迹,足见其心,如此,徐庶便已然归心。

    且说刘封回了樊城,便望见孟瑶一身戎装,正与黎闯指挥众将家眷将随身之物装于车上,便要出发。

    刘封心知诸葛亮已然将守护家眷之事又是交给自己,此时望见四下无人,便到了孟瑶身旁,悄声言道:“若是事不可为,护得自身性命周全即可,无需理会其他,若有了闪失,封一力承担!”

    孟瑶听了刘封这关切之言,顿时是面色闪过一丝红晕,明眸中碧波流转,并未出言,只是向刘封坚定颔首,刘封这才面露微笑,伸手轻拍孟瑶肩膀,便匆匆入了帅府。

    “子威将军若能得你一生如此关心,纵然只有这数日可活,又有何妨?”望向刘封宽厚背影,孟瑶双目含泪,喃喃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