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麒麟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古墓贼影:中国盗墓史全记录-第9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是“坠马说”。这一说法记载于《元史》中,是几种说法中最正统,也是最为多数人所知晓的。1226年秋天,成吉思汗带着夫人也遂去征讨西夏国。冬季时,在一个叫阿儿不合的地方打猎。不想骑的红沙马被一匹野马惊着了,导致没有防备的成吉思汗坠落马下受伤,当夜就发起了高烧。于是也遂便询问随从的将领该如何是好,有人建议反正西夏城池都在,一时半会也逃走不了,干脆回去养伤,等好了再来攻打。但是成吉思汗却十分要强,害怕被西夏人笑话。加之正好西夏一叫阿沙敢不的大臣讥笑他,成吉思汗听后,更加不愿退兵,遂挺进贺兰山,将阿沙敢不灭了。但此后,成吉思汗的伤病一直未好,反而加重,到1227年农历七月十二终病死了。

    二是“中毒说”。这种说法来源于《马可·波罗游记》。马可·波罗是十三世纪意大利商人,于1275年到达中国,和元朝有过17年的交往。在其游记日记中这样记叙:成吉思汗在进攻西夏时围攻太津(吉州,古要塞)时,膝部不幸中了西夏兵士『射』来的毒箭。结果可想而知,毒箭攻心,伤势益重,一病不起。但是民间对“中毒”却有另一种说法:成吉思汗是让被俘虏的西夏王妃古尔伯勒津郭斡哈屯,在陪寑时下毒致死的。

    三是“被刺说”。这种说法与上面被俘西夏王妃有关。说这位王妃,在陪寝的时候,乘成吉思汗放松警惕,刺死了他。这一说法源于清朝康熙元年的《蒙古源流》。此书是蒙古喀尔喀部亲王成衮扎布进献给乾隆皇帝的礼物。乾隆命人将其译为满、汉两种文本,并题书名《饮定蒙古源流》,收入《四库全书》。应该说,这一说法也是具有很高的可信度的。

    四是“被咬掉生殖器说”。这种说法,既未见于正史之中,野史也没有相关记述,但却在外蒙古人中流传。这一风流事件也与西夏王妃有关。据说,这位主妃表面上虽臣服于成吉思汗,内心却不忘国仇家恨、不甘受辱。在陪寑当晚,借行房之机,将成吉思汗的阴茎咬掉了。一个67岁老人哪经得起这样的折腾,羞恨交加,遂致病重。因为这是一件发生在帝王身上的难以启齿的特大丑事,就被瞒了下来,对外只称大汗是坠马受伤致病重。

    这种说法虽然荒诞不经,但仔细分析还是有一定道理的。若成吉思汗真是死于西夏王妃之手,那么行刺和下毒都是不具备条件的,陪寑时乃『裸』体,何处藏带凶器和毒『药』?即使带有凶器和毒『药』,作为一个被俘之人也是要搜身的。在这种情况下,两手空空的王妃最致命的暴力行为自然是咬掉男人的要害处。

    最后一个是“雷击说”。出使蒙古的罗马教廷使节约翰·普兰诺·加宾尼在其文章透『露』,成吉思汗可能是被雷电击中身亡。“在那里却有凶猛的雷击和闪电,致使很多人死亡。”因为这原因,蒙古人很怕雷电。南宋彭达雅所著《黑鞑事略》记载,“鞑人每闻雷霆,必掩耳屈身至地,若躲避状。”但是这种说法并没有直接的证据,比之上者较为离谱。

    那么,成吉思汗死在西夏灵州的军中,可是陵墓为什么安放在鄂尔多斯草原上呢?有一种说法认为是为了满足他生前的愿望。七百多年前,成吉思汗率军西征路过鄂尔多斯草原,看见这里水草美丽,鸟鸣鹿奔,不禁心旷神怡,连马鞭不小心掉落都没发觉,他的部下把鞭捡起想要交给成吉思汗,然而成吉思汗却说:“这里是强大王朝存在的地方,树木花草茂盛的地方,把马鞍就放在这儿吧!不管走到什么地方,就按照马鞭放的方向,死后就把我葬在这里。”

    不幸的是,成吉思汗却在即将攻克西夏都城的紧要关头,为了不动摇军心,骗取西夏早日投降,他留下遗嘱“秘不发丧”的命令,由少数亲信将灵柩秘密运到传说中被成吉思汗所赞美过的地方安葬。为了不使外界知道他的死讯,亲信们在长途中见人杀人,见畜杀畜,一路上不知为此而残害了多少生灵。到了地点后把灵柩深埋,并将墓『穴』填平,把草仍然覆盖在上面,恢复原来的样子,还让群马在墓地上任意践踏,等第二年青草长起,与茫茫大草原再看不出什么区别时才将军队全部撤走。他们为了让亲族想在祭奠他时找到埋葬地,就牵来一只驼羔,当着母骆驼的面将驼羔杀死并将血洒在墓地。骆驼有辨识自己血亲的天『性』,每逢祭祀时,人们把那只母骆驼牵来,它徘徊哀鸣的地方就是陵墓的所在地。

    据波斯人志费尼记载,墓中随葬品乏金银和马匹,还有40多名盛装美女随葬。又据载,成古思汗的墓地后来成为一大片树林,即使是那里的老守林人,也无法找到确切的埋葬地点。

    同时,这里是蒙古人极为尊崇的“大禁地”(蒙语称为“也可·忽鲁黑”),由禁卫骑兵1000户巡逻守护,在“大禁地”的外围,有用无数的箭杆『插』成的矮墙,严禁任何人靠近,违者要受到严厉处罚。

    成吉思汗以后,窝阔台汗、贵由汗、蒙哥汗及拖雷等人,也相继埋葬在起辇谷。

    由于实行秘葬,至今考古界尚未发现蒙古帝王或贵族的墓茔,这是极为罕见的现象。

    可以说,成吉思汗去世780多年来,寻找成吉思汗陵的活动就从来没有中断过。不少寻找成吉思汗陵者,就是冲传说或推测之中的财宝而来。尤其近十几年来,匈牙利、波兰、美国、日本、意大利、德国、法国、加拿大、俄罗斯、土耳其、韩国等十多个国家都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竞相开展了寻找成吉思汗陵的工作,为的也就是这个从未面世的神秘宝藏。

    事实上,陵墓中是否藏有宝藏,文献上并没有记载。是陵墓中真的没有宝藏,还是元朝统治者为了祖先的英灵不被打扰,故而在文献上没有留下丝毫的记载?史书中没有任何的相关记载,又怎会产生这样的传言呢,据说是和两件事情有关,一是有个波斯人写了一本叫做《世界征服者史》的书,他在上面提到成吉思汗死后,窝阔台即位,他的第一道令便是按照习俗为成吉思汗的英灵散发食物三天,并从氏族和家族中挑选40名美女,她们穿着用黄金和宝石装饰起来的贵重衣服,与一些骏马一齐作为祭品。另外一件事就是西方的一个人看到忽必烈的弟弟死的时候,陪葬了大量珠宝、黄金等。西方的考古学者和探险家们据此推测,成吉思汗的墓葬中肯定随葬了更多的珍宝、黄金。成吉思汗的陵墓是否存在鲜为人知的宝藏,都有哪些价值连城的稀世珍宝,看来只有天知道了。

    成吉思汗墓葬中是否存在大量的稀世珍宝,目前看来这虽然只是个传言,但也足够叫那些有心人心痒痒了,因为成吉思汗横扫欧亚各国,掠夺而来的珍宝大多都不知去向,所以,人们一直相信大量的宝藏就在成吉思汗的陵墓中。故而一次次考察无功而返丝毫没有影响各国考察团对成吉思汗墓葬的兴趣,各国考察团依然前赴后继奔赴草原。在众多的考察团中,最值得一提的就是美国富翁穆里·克拉维兹的探险小组了。

    2000年8月,美国的探险家、亿万富翁率领他的由科学家、考古教授和翻译组成的考古探险特别小组,信心十足地来到乌兰巴托寻找成吉思汗陵墓。2001年8月16日,探险队由此向外界宣布“找到了成吉思汗的陵墓”,墓地在乌兰巴托东北300多公里处的森林中,可惜后来被证明是匈奴墓。2002年4月,这个考古队在蒙古首都乌兰巴托东北322公里处的肯特省巴士利特镇(音译)发现了一个由城墙环绕的墓地。这个古墓被称为“非常可能是成吉思汗的陵墓”。

第76章 盗墓之外传(3)() 
奇怪的事紧接着就发生了。4个月后,考古队突然宣布放弃挖掘行动并撤出蒙古。眼看胜利的果实就要收获,是什么原因让这位痴『迷』成吉思汗的探险家突然间放弃了多年的梦想,是什么力量迫使他草草收兵,并且如此慌张地撤出蒙古?据说是考古队受到了蒙古『政府』和民间的阻止。因为按照蒙古的传统观念,挖掘土地会带来坏运气,而触动祖先的坟墓会毁灭他的灵魂。所以,当蒙古国民众得知这一消息后纷纷强烈反对挖掘,蒙古国『政府』也勒令考古队停止挖掘并撤出那个地区。因此主要投资者克拉维兹不得不宣布停止考察活动。

    真的是这样吗?民间流传着这么一个说法:美国考古队开始发掘后,陵墓的墙壁中忽然涌出许多毒蛇,咬伤了一些工作人员,考古工作被迫搁浅,并且他们停放在山边车辆也无缘无故地从山坡上滑落,考古队员的生命安全受到了威胁。车无缘无故滑落是人为故意造成的,还是不可知的力量在起作用?奇怪的事相继发生,是纯粹的巧合还是冥冥中的因果循环?莫非真是成吉思汗显灵,『逼』退了美国考古队?

    说天地有灵气,或许,其中还真有些说不清楚的缘由。

    现存的成吉思汗陵园在伊金霍洛旗,是一个衣冠冢,号称“八白室”。八白室顾名思义是由八间白『色』的建筑构成的,建筑雄伟,具有浓厚的蒙古民族风格。“八白室”原来是八座白『色』的毡帐,是后来的蒙古人为了祭祀成吉思汗而为他建立了一座马背上的陵园。毡帐里供奉着成吉思汗的遗像,象征着墓地。这样的陵园既便于迁移,也便于祭祀,很符合游牧民族到处迁徙的特点。“八白室”迁移多处,最后迁到鄂尔多斯高原的伊金霍洛旗,里面有他的衣服、家谱,据说还有成吉思汗逝世前的最后一口气的灵魂也在灵塔里。但成吉思汗死后的遗骨究竟葬于何处,到现在为止还不能完全确定,这也成为了一个千古之谜。

    穿山为陵很牢固

    在南京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连小孩都知道的传说,公元1638年,朱元璋下葬那天出现了“『迷』魂阵”,就是南京的十三个城门同时出殡。此说法史书有记载,朱国桢的《皇明大政记》称,朱元璋下葬那天“而发引,各门下葬”。既然朱元璋生前都为自己的归宿找好了地方,选择钟山山阳的地块筑陵,谁不知道他葬在那里?为何要摆个“『迷』魂阵”?莫非朱元璋没有葬在孝陵,这只是他的一个虚冢?这个谜团,一直到了600多年后的一天,才有了新的发现。

    2000年前夕,一座沉睡了600多年的石龟,抖掉覆盖在身上的泥土,以中华第一巨龟的雄姿,破土而出。石龟是在美龄宫东侧的树林里被发现的,当时石龟与石碑身处二处,相隔数米,几乎被泥土与灌木丛湮没。据文物部门推测,这石龟的来历有两种可能。一种可能是该物就是制作明孝陵四方城中的“神功圣德碑”时留下的废品,因雕刻不满意而废弃不用。拿该物与现今四方城中的石龟相比,二者在雕刻手法上有所差异,前者粗犷而后者精细。

    另外一种猜测,该物可能是原先为明孝陵制作的“无字碑”,与现今四方城内的“神功圣德碑”存在着对应关系。墓前立双碑,一碑有字,一碑无字,这种规制始于唐代帝陵,如唐太宗李世民陵前就立有双碑。建于明朝初年的凤阳明皇陵,是朱元璋为其父所建衣冠冢,墓道上有东西两座碑亭,西边碑亭竖立着朱元璋书写的“皇陵碑”,东边碑亭即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