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麒麟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古墓贼影:中国盗墓史全记录-第9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2006年1月5日,墓室清理结束,这座在地下沉睡了近600年的王室墓『穴』,终于真实地展现在考古专家们面前,恢宏的墓室、精美的文物,倍受世人关注……

    清孝陵未被盗掘

    我们在前面的章节里,已经介绍了清东陵被军阀孙殿英之流疯狂盗掘的史实。虽然清东陵遭到了毁灭『性』的盗掘,但是有一座陵墓却幸免于难,这就是清世祖顺治皇帝的陵墓。

    顺治,爱新觉罗·福临是清太宗爱新觉罗·皇太极的第九子,崇德三年(公元1638年)戊寅正月三十日戌时生于盛京皇宫之永福宫,生母为次西宫——永福宫庄妃博尔济吉特氏,即孝庄文皇后。崇德八年(公元1643年)正月三十日(公历10月8日)承袭父位,时年六岁,由叔父睿亲王多尔衮及郑亲王济尔哈朗辅政。1644年改元顺治。九月自盛京迁都北京,十月初一日即皇帝位于武英殿。福临是于顺治元年入关的清朝的第一位皇帝。十四岁(1651年)亲政。顺治帝在位18年,死时年仅24岁。关于顺治之死,广为流传的是出家圆寂之说。

    历史上喜爱佛教、宣扬佛教的皇帝很多,可是真正愿意丢开皇帝不做而返身皈依佛门的恐怕就凤『毛』麟角了。而清代顺治皇帝就是传说中真正皈依佛门之人。这件事究竟有几分真实可信的地方?

    据民间传说,顺治是因为受到精神打击,看破红尘,遂抛去帝位,遁入五台山削发为僧。在顺治短短的一生中,他一共娶了19个妻妾,差不多是每年一个,但是最讨他欢心的,只有董鄂妃一人。在顺治眼里,董鄂妃就是他的心。虽然两人不曾有过任何誓言,但是,那种难舍难分的感情的确能感天地、泣鬼神。

    顺治出于对董鄂氏的偏爱,打算将皇位传给董鄂氏之子,可不幸此儿出生数月就夭折了。董鄂氏大受打击,同时加上皇太后雪上加霜的折磨,所以于顺治十七年八月,抑郁而死,顺治痛不欲生。为哀悼董鄂妃,他5天不理朝政。没过多久,他又亲自给礼部下了一道圣旨,特意采用追封的方法,给董鄂妃加封谥号:孝献庄和至德宣仁温惠端敬皇后。

    董鄂妃死后,顺治的心也随之而去,于是遂抛去帝位,削发为僧。《清史演义》、《清代野史大观》等书中均有关于顺治帝因董鄂妃去世而削发出家的故事,诗人吴梅村也有暗示顺治帝出家的诗句。还有传说康熙亲政后,曾经以进香为借口,多次到五台山看望顺治,希望顺治能回到宫中,但是顺治不为所动。康熙帝有诗哀悼:“又到清凉境,岩卷复垂。芳心愧自省,瘦骨久鸣悲。膏语随芳节,寒霜惜大时。文殊『色』相在,唯愿鬼神知。”语气十分悲恸。又传说在康熙年间,两宫西狩,经过晋北,地方上无法准备供御器具,却在五台山上找到了内廷器物,这似乎又是一个顺治出家的证据。顺治一向好佛,宫中奉有木降、玉琳二禅师,印章有“尘隐道人”、“痴道人”等称号。他对木降曾说:“愿老和尚勿以天子视朕,当如门弟子旋庵相待。”他早有削发为僧的念头。临宣布他去世前几天,他还叫最宠信的内监吴良辅去悯忠寺削发为僧,因此一些人认为顺治出家之因是与孝惠皇后不合,所以宠爱的董鄂妃一死,他就以此为借口皈依了净土。

    顺治帝的离家出走,令清宫上下惊慌失措。他们为了不引起世人的非议,只得向外宣布:顺治皇帝驾崩。但是,这种谎言也瞒不了多久。很快,堂堂的大清皇帝为了一个女人而削发为僧的事就在民间广为流传了。

    但是较多的研究者认为,顺治帝并未出家,而是病死宫中。明清史专家孟森的《世祖出家事考实》举出《东华录》等史书的记载,认为清世祖死于痘疹,没有出家。顺治十八年正月初四,朝廷曾正式向文武群臣宣布皇帝患了天花病。当时王熙在《王文靖集·自撰年谱》记载,奉诏入养心殿,谕:“朕患痘症势将不起。”命王熙赶写遗诏。初五,朝廷大赦天下并传令民间不许炒豆、点灯及泼水。但到初七深夜,顺治帝还是驾崩了。顺治帝庙号世祖。骨灰葬河北遵化清东陵“孝陵”,与他合葬的,还有两位皇后,其中一位就是深得顺治宠爱的董鄂妃。董鄂妃死后被封为“孝献庄和至德宣仁温惠端敬皇后”。孝陵位于瑞山主峰的南麓,背靠昌瑞山,前朝金星山,位居陵区的主轴线上。后世四座帝陵依次分列左右,深刻体现了“居中为尊”、“长幼有序”、“尊卑有别”的传统观念。

    顺治帝采取火化的方式入葬,这在清东陵诸帝中是绝无仅有的。据《五灯全书·峁溪传》记载,顺治皇帝是经峁溪森禅师举火焚化的。顺治皇帝笃信佛教,他死后自然希望按佛门规矩处理后事。另外,他也遵循了故土先祖之习惯,满洲塞外风俗就是火化。顺治皇帝死时,满族入关才十几年,本民族的风俗习惯尚留用如初,皇帝火化并不以为讳。由此可见,顺治帝信佛但未出家,不过最终依照佛门规矩和自己民族的风俗,采用了火化的方式。

    很多人认为顺治的孝陵除了三个骨灰坛外,几乎是一座空陵,这是有根据的。这个根据就是康熙六年五月初六所建立的孝陵神功圣德碑上,可有“皇考遗命,山陵不要过多的装饰,不要埋藏金玉宝器”这样的文字,所以人们都传说孝陵是空墓,里面没有珠宝金银。可能这些事业传入盗墓贼的耳中,所以孝陵地宫洞口已被人打进三米,还没有打通,这大概是盗墓贼灰心胜过侥幸的结果。正因为如此,顺治的孝陵逃过了孙殿英之流的魔掌,成为东陵内连『奶』娘、侍卫墓在内,唯一没有被盗陵墓的原因。

第78章 让盗墓者垂涎不已的帝王陵墓(1)() 
举国之力修秦陵

    中国的帝王,生前生活奢靡,死后亦不愿节俭,把陵墓修葺得比生前住的宫殿还要豪华。厚葬成了中国丧葬文化的最典型特征。既然陵墓也有皇宫一样多宝贝,而皇宫里的宝不敢抢也抢不了,那么盗墓贼自然盯上了这些满是宝贝的墓地。即使冒着满门抄斩、诛灭九族的危险也在所不惜。那么,众多帝王陵墓中,哪几座最值得盗墓者去冒险呢?换句话说,中国陪葬品最丰厚的帝王墓是哪几座?根据民间和史料记载来说,陪葬品最丰的有这么三座帝王陵墓:秦陵、茂陵、乾陵。

    秦始皇陵位于陕西省临潼县城东骊山北麓。当年秦陵“坟高五十余丈”,折算成现代的高度为115米左右,占地56。2平方公里。《史记·秦始皇本纪》中有很详细的关于秦始皇的陵墓的记载:“始皇初继位,穿治郦山及并天下,天下徒送诣七十余万人,穿三泉水,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徒藏满之。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之者久。”

    也就是说,秦始皇的地宫上面用“纹石”筑顶,堵塞了地下的泉流;下面涂有“丹漆”,起到防『潮』的作用。而墓中泽建有宫殿及百官的位次,还放满了大量的珠玉珍宝。同时,整个陵墓内灌注了水银,就像江河大海围绕一般,用机械动力使之川流不息。另外,上面还制造了日月天体的照明物,下面堆砌成山川地理的样子。燃烧着用人鱼膏做的蜡烛,可以燃烧五千多小时……简直是一个被搬入地下的人间繁华世界的缩影。

    像秦始皇陵墓这么宏大的规模,到底花费了帝国多少的人力、物力呢?

    首先,所用石料的数量就无比惊人。数十万计的劳工从渭河北面的山上把石料运到打石场,而打石场的面积就有75万平方米。史书上记载当时的场面说上万只铁锤凿击石材的响声惊天动地。据说,当时运石料的人马使渭河都断流了。修建陵墓的土方也用量巨大。仅秦陵南面的一条叫“五陵”的护陵堤就长达3500米,宽40米,高约六七米,土方量达上百万立方米。这么多的土堆,从哪里取土呢?据说仅一处叫“鱼池”的取土坑,周围延伸就长达4里,可见皇陵用土之巨。

    再说所用的人力。秦始皇即位起开工修建陵墓,这个巨大的工程,动用七十万工匠,历时38年,耗费国家税赋三分之一而建成。在两千年前,确实挑战了人类建筑力的极限。

    秦始皇陵的收尾工程尚在进行之际,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爆发了。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关东各地纷纷响应。摇摇欲坠的亲皇朝,在挣扎中维持了不足一年便宣告覆灭。

    关于秦陵陪葬品的数量,司马迁称,“奇器珍怪徙藏满之”,从秦陵的占地面积来看,其珍宝的价值和数量无法估量。《汉书》等史书也记载,“冶铜锢其内,漆涂其外”、“披以珠玉,饰以翡翠”、“棺椁之丽,不可胜原”一副棺椁,就这么值钱,那加上其他的文物,其价值不言而喻。秦陵兵马坑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之一。

    这样的一座地下宝库,自然会引来盗墓者光顾,我们在前面也曾详细地讲过,首先来盗秦陵的,是西楚霸王项羽。但他只是烧毁了陵墓的地面建筑,盗掘秦陵的目的并没有达到。虽然后世仍有众多的盗墓者慕名前来,但秦陵依然如故,我们若想知道秦陵的地宫宝藏价值几何,也许只能得到秦陵的发掘之日吧。

    武帝茂陵陪葬多

    位于关中腹地的咸阳,是西汉皇陵的主要集结地。西汉王朝,历经11位皇帝,建陵园11座,有9座位于咸阳塬上,其中最为显贵的有五陵,即高祖长陵、惠帝安陵、景帝阳陵、武帝茂陵和昭帝平陵,故将其称为“五陵原”。古诗中“五陵年少争缠头”,“五陵裘马自轻肥”的记述,即指当年居住在这些陵邑县中的纨绔子弟斗鸡走马、为非作歹的事情。

    在西汉的11座帝陵中,最大的当数汉武帝茂陵,在中国历史上,如此规模浩大的皇帝陵,只有秦始皇的骊山墓方能与之相比。

    汉武帝刘彻是我国古代历史中十分杰出的一位帝王。在他54年的统治历程中,创造了前无古人的巨大功业。他的雄才大略,文治武功使汉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在他统治下的西汉帝国比罗马帝国还要强盛,成为世界文明无可争议的中心。汉武帝的时代,也成为中华民族历史上最值得自豪和展示的伟大时代之一。因此,这位杰出的帝王自然对自己的陵墓非常重视,动用了数十万人历经数十年才全部完工,用来显示出他一生的丰功伟绩。

    汉武帝临终前对死后之事都作了安排。首先借故令太子母钩弋夫人『自杀』,以消除母后干涉朝政的隐患。其次,封霍光为大司马大将军,金日磾为车骑将军,桑弘羊为御史大夫,上官杰为左将军。这四位大臣,谨慎、忠诚、精明能干,都是经过长期观察考验,足以寄托重任的心腹之人。历史证明,汉武帝临终的用人安排是妥当的,有“知人善任之英明”。

    公元前87年2月,汉武帝寿终于长安五柞宫,入殓未央宫前殿。死后第18天葬于茂陵。他在位54年,享年69岁。

    这样一位雄才大略,开疆拓土的帝王,在营造自己的地下帝国时想必也一定是绞尽脑汁,无所不用其极。那么,汉武帝又是如何替自己选择陵墓墓址的呢?这其中有个故事。即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