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麒麟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战国霸天下-第23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十个,都是伐楚立下大功的。”孟贲口直心快的说道。

    “穆邯可在其列?”卫峥又问道。

    “叫了!可那小子死活不肯来,末将也拿他没辙。”说道穆邯,孟贲立刻一脸不爽挂在面庞之上,气不打一处来。

    “那么说来,是你孟贲带头前来请命的。”卫峥自言自语,不由得自顾自地点头,心中已经知晓大概,过了片刻便看向了心有不平的孟贲:“此次伐楚之战,你等将士们皆功不可没。然谋国伐交皆为何行之?尔等将士们为何战之?孟贲,可知否?”

    君王问话,孟贲想了想便抱拳道:“那还用说,当然是为我王而战之!”

    卫峥顿时长笑的连连摇头:“无论邦交亦或伐战,其根本在于为国而牟利。有利则动,无利则止,取利之道,有战之法,亦有不战之为。伐楚之时寡人便说过,不会对一城一池有患得患失。就说此次与楚修好之事,把鄢郢之地归还与楚,换来楚王割地之国书,江淮之地从此便成我卫国名正言顺之地,而非兴兵夺来之土,白纸黑字在此,便是楚国将来想抵赖也无可奈何之。舍得舍得,有舍方能有得,我失鄢郢而得三晋同气连枝,唯我马首视瞻。届时,我卫国为刀俎,而天下列国皆为鱼肉,故,其大利仍在卫国,寡人问你,鄢郢可舍否?”

    口舌之争,孟贲怎可能比得过卫峥?一番说辞便让他哑口无言,孟贲左看右看,犹犹豫豫,终是抱拳而道:“末将知罪。”

    “何罪?”

    “不该妄议国策,不该擅自离营。”

    “噢……尔等都是为寡人立下汗马功劳之人,皆为卫国的有功之士。”卫峥笑着看着他点头而言,孟贲见状也干笑着饶后脑,卫峥笑意不去,确是突然说道:“……你孟贲就是率众逼宫而已啊,这点小事算不得什么大罪!”

    孟贲仍旧饶头干笑,脑筋慢了半拍硬是没有跟上卫峥节奏,片刻之后才幡然醒悟,干笑声戛然而止,孟贲吓得面色剧变,瞬即单膝跪地:“臣不敢,王上……末将我我,我……”

    卫峥一脸温和笑容瞬间变得厉目:“你可知穆邯为何不来?可又知寡人为何叫你一人进来?”

    孟贲耿直无比的摇了摇头,但粗狂的面庞已经尽是焦虑,心中已然大慌,卫峥便道:“此事若于廷前而议,鄢郢之地归还楚国事小,然尔等武将十余人擅离大营,聚众入宫而抗命,依卫新法,当如何处置?嗯?”

    “依……依新法……当死罪,腰斩于市!”不知如何是好的孟贲瞬间急了,他根本没有想到这件事情会如此严重,也没有往这方面去想,只是得知了割地之事儿心有不平,于是便干了这么一出,现在看来是愚蠢至极,一想到卫国新法,再想到外边的十个将军,孟贲当即抱拳而连忙道:“王上,此事因我而起,臣愿以死谢罪。还请大王宽恕十位将军,他们皆乃卫国的有功之士,将来还要靠他们为我王开疆拓土,不能全杀啊——!”

    “起来——”卫峥低声一喝,旋即从王座之上应声而起,来到孟贲跟前:“知道寡人为何只召你一人进来?若为廷前议,法不容情啊,法令如山,届时即便寡人想保也保不住你们,你等皆要伏法,明白吗?”

    “末将明白。”

    卫峥确是仰望高悬大梁慨然而道:“你孟贲已追随我二十年了,一路随我东征西讨,出生入死。寡人不想为保全新法而痛失一员虎将啊!”

    “王上……”孟贲一听,得知卫峥只是叫自己独自一人进来是为了保全他们,否则在新法面前,十一个人都要论罪伏法,想到这里的孟贲不由得心头大热,奋疾而拱手:“臣誓死追随王上,愿为我王肝脑涂地,在所不惜。”

    卫峥陡然落目,盯着孟贲遥指而道:“你给我记住了,此事就当从未发生,寡人也不会追究,往后也不可再有,知否?”

    看着虎背熊腰的孟贲像是一个做了错事的顽童一般,连连点头在认错,其唯唯诺诺的模样实在有些辣眼,饶是卫峥也不由得笑出了声,忍不住的轻轻的踹了对方一下:“你小子真不让人省心,以后少个我惹事。”

    看着孟贲傻笑的站在原地,卫峥顿时佯怒道:“傻愣着干什么?还不赶紧带着十位将军即刻返回军营?”

    孟贲回过神来想到正事连连发出“哦”声,便是抱拳一拱手:“末将告退!”

    看着虎背熊腰的孟贲慌忙离去的背影,卫峥失笑的摇摇头,旋即大声道:“来人,把笔墨纸砚呈上来!”

    ……

第022章:布衣“三苏”() 
……

    如今卫楚之仇可谓不共戴天,不过居辛出使楚国一行程算得上是有惊无险,楚人对卫人憎恨不假,可老楚王和楚国当朝确是万分谨慎,待敌国之相邦竟是昼夜不分的加派重兵保护其安危,这居辛要是在楚国出了个三长两短,简直就是灾难。

    而面对拱手相送的鄢郢之地,楚怀王也知道卫国这种无事献殷勤的目的为何,毕竟当年就有张仪坑魏之先例。老楚王知道,签下了这份国书,鄢郢之地便能失而复得,可如此一来那么江淮之地便成为了卫国名正言顺的疆土,不再是兴兵夺取的。

    老楚王一向举棋不定,加之楚国如今的窘迫境况,这份国书最终还是签下了。楚怀王也想通了,在这大争之世,惟有自强而立方能争取一线生机,等此次劫难度过便坚定变法,只要楚国将来足够的强,中兴之后何须在意一纸国书?

    可当楚国前去接管鄢郢之地的时候,可是把老楚王气的不轻,因为魏缭在撤兵的同时接到了居辛的密信,几乎搬空富庶的鄢郢之地,能带走的全部都带走了,其中最好的资源无疑是人口。倒也不是一股脑的全部把人都掳走了,而是将人口基数最大的隶农、官奴等一切亲卫派的人全部拖家带口的带走,少说也有三四十万口。

    这些人也被安置在了江淮两郡之地,两郡治理需要人口,大片的疆土惟有人口进驻才能开发,这几十万人口进入江淮之地对于两郡将来大治尤为关键。

    魏缭甚至想要做得更绝一些,意欲一把火将鄢郢之地数十座城池都给烧了,弱敌国之势也可报江东之仇,只给楚国留下一片焦土,如此一来便是恢复原状,少则三五年,多则没有七八年都不行。不过这个主意被居辛驳回了,鄢郢之地化为废墟,到头来会有无数的楚人难民涌向江淮之地,这些人短时间内可难以使其归心,一旦向江淮之地涌来势必成为乱民、暴民而祸乱一方,岂不是自讨没趣?

    ……

    北风呼啸,大雪纷飞,原野上的一切都模糊了,草庐屋舍仿佛完全淹没在了无边无际的风雪之中,远远望去,惟有那高高的桔槔与井台上的辘轳依稀可见。

    临淄城内。

    一队使者迎着风雪出了王宫,这一路特使乃是奉命齐湣王出使秦国的。卫峥的预料没有错,三晋归一而同气连枝之后,坐卧东海之滨的齐国已经感受到了巨大的威胁,终于坐不动了,齐国不敢独自应对三晋,自然也要抱团取暖,一个楚国远远不够,若是二十年前的处于鼎盛时期的楚国倒也还好,可今天的楚国已经被打残了,匍匐在江南苟延残喘,难以成势。

    这样的楚国,于齐而言与之交好而应对三晋还远远不够,目下能够寻求的盟友就只有陇西强秦了,与齐一样,便是天下首强之秦国在今天也不敢独自面对已成大势的三晋。

    秦国如今拔了宜阳,疏通了三川要道,东出中原可谓一片坦途,奈何时也命也运也,天堑变成了通途,可三晋这座庞然大物确是再次横空出世,三晋归一意味着秦国东出面临的阻碍不是单独的一个赵国,更不是一个韩国,而是一个制霸中原的完整三晋。

    想当年魏文侯合三晋而御天下,东征西讨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天下列国都不是其对手,可见秦国在面对如今三晋归一的时局下,想要东出天下简直是痴人说梦。

    好消息的是,一个同气连枝的三晋对秦国是后患无穷,对齐国同样也是后患无穷,作为共同的敌人,齐国意欲与虎狼之秦抱团取暖也是顺理成章之事了。

    此时,临淄城外的官道之上,出使秦国的这路使团里有一辆双乘马驹拉驾的轺车缓缓前行着,车内之人正在读书,他手里拿着的不是竹简,而是纸质的一本书籍。

    书名为《捭阖策》,此时他看着书面中的一页写道:非至圣达奥,不能御世;非劳心苦思,不能原事;不悉心见情,不能成名;材质不惠,不能用兵;忠实无实,不能知人;故忤合之道,以必自度材能知睿,量长短远近孰不知,乃可以进,乃可以退,乃可以纵,乃可以横……

    齐国庙堂之上,要说还有人能不看孟尝君田文脸色行事的,怕也只有这轺车之上的人了。要知道,当今齐廷之上,薛公田文权倾朝野,齐国的臣子哪一个不给他孟尝君面子?可唯独此人例外,大有刚正不阿之风,虽被齐湣王拜为客卿,可因为他不与天文一道而在齐国不得重用,倒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不过这一次也是第一次被委予大任。

    有趣的是,田文却也不好拿他,不但因为此人是齐湣王的客卿,而且来历不一般。

    如此,孟尝君能做的也就只能架空了他,却也无法将其赶出齐廷。这一次出使秦国的特使人选,田文本想让魏无忌出行,可如今的魏无忌不但年轻而且没有多大的功劳,更无出使一国的经验,加之齐湣王点名此人委予重任,田文也不好反对。

    此人名为苏厉,正是“三苏”之一,在苏秦、苏代、苏厉这苏家三兄弟当中,他排行老三。

    也难怪权倾朝野的孟尝君也不好动他,苏厉乃是苏秦、苏代之弟,而苏秦曾经是齐国之相,虽然离开齐国多年,但直到今天他苏秦的声望至今在齐国有着强大的影响力,坊间无不在传颂苏秦“头悬梁、锥刺股”的励志故事,而在他佐士齐国之际更是不费一兵一卒,但凭口舌之利便为齐国从卫国手里取得刚平、观泽之地的功绩也是人们饭后的一大谈资,每每谈及此事,人们便会把张仪为秦国同样不费一兵一卒而从魏国身上取十五城一并而谈。

    按理来说,如今的苏秦是燕国之相,苏代是卫王麾下的近臣、重臣,加之齐燕互为敌国,作为苏秦、苏代之弟的苏厉不应该出现在齐国庙堂之上,更不应该被当今齐王拜为客卿。

    若是一般情况倒也不会发生这种事情,然而苏秦的离去确是被“小人”坑害的,世人都知道苏秦为何会离开齐国,因为先王齐宣王听信张仪等秦人挑拨离间的“谗言”,齐宣王中了反间计才使得一代王佐之才愤愤离去,最终投奔到了敌国。

    这也成了齐宣王一生最大的污点,在世人看来,若是苏秦没有离开齐国这件事情,以其威望哪里还轮得到他田文今天在临淄一手遮天的局面?

    如今苏厉作为苏秦之弟,而齐国本就有负于苏秦,若是将苏厉给杀了,齐国必为天下人所不齿,更会得罪身在燕国和卫国的苏秦、苏代,如此一来自然不能杀,反而还要拜为客卿。

    苏厉与他的大哥、二哥一样皆显迹与稷下学宫,除了斐然之才更大的因素是因苏秦、苏代之弟的光环而快速名动临淄,后为齐湣王所知而拜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