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麒麟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繁荣-第17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如果模型没有错误的话,那么可以肯定的是,该星球的地表基本上是在一张板块上,也就是说其居然没有发生过大规模的地壳分裂。

这怎么可能?如果这种情况成立的话,那在它的背后就是“女娲2号”的地壳具有自生长能力,由于不断地有来自地核和地幔结构的冲击,所以大量的褶皱就此产生,不过遇到了如此抗拉能力极强的地壳,大概“女娲2号”的地核和地幔如果有思想的话,也一定会郁闷不已吧。除了极少的地方被火山爆发之类的突然冲击毁坏外,“女娲2号”的地壳真的是人类所见过的星球中保存最为完好的地壳了。

看着模型给出来的这一结果,所有的人都目瞪口呆。这怎么可能呢?按照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就算是“女娲2号”的地壳柔韧性再强,在其成为真正的行星之前也应该是没有大气层的保护的裸星,而宇宙中那么多的陨石难道就没有大规模地光顾过它?这在宇宙如此密集的星球中的概率是多少?恐怕连几百亿分之一都不到吧!难道它真的就能够发生吗?

不愿意接受这一结果的众人只好继续进行更加细致的探测,希望能够发现一些“女娲2号”被来自星球外部的陨石大规模冲击的痕迹,哪怕这一种冲击已经非常的遥远,至少也是对人类科技思想的一种支持啊!

可不幸的是,尽管有些被怀疑曾经招受过陨石冲击的地方已经被打了几百米深的探孔,还是没有发现一丝一毫的痕迹。而现有的这些探测结果都可以发现一个共同的事实,那就是这颗星球恐怕完全是后来人造的一颗星球,或者更应该称之为“外星人造的”一颗星球。

为什么赵一飞的怀疑指向了这里,一方面是因为这里的岩石年份虽然具有着比地球还要古老的历史,但其基本构成物却有着天壤之别。虽然地球的岩石同样是以不太重的元素为主,但至少没有发生过完全在岩石中找不到一丝重元素痕迹的情况。

而不论是在月球、火星还是别的什么星球,至少在太阳系中具有岩石结构的星球都可以冲里面分离出重元素。可在“女娲2号”上却一点都检测不到。而对于半人马座γ星系来说,至少在最外面的“巨灵神”星球上还是发现了重元素的。而半人马座γ星系其它行星的岩石上同样也发现了一些重元素,虽然含量很少,但至少是有啊!

可在“女娲2号”星球的表面,却根本找不到一点重元素的影子。而要想进行更深的数千米深的钻探的话,现在还没有这样的条件,只能够假设其要么是重元素都分布到星球的深处,要么就是该星球根本就是缺乏重元素。否则其质量估计又怎么会如此的轻呢。

对“女娲2号”行星来说,如果打个基本的比方的话,可以假设地球包含了元素周期表中所有的元素,而与地球相比,“女娲2号”只包含了大概前一半左右的元素。

而重元素的没有也给赵一飞等人打算测量是否发生过地磁突变带来了麻烦。虽然在“女娲2号”上也发现了铁元素,但其含量却非常的稀少,以至于赵一飞等人根本无法根据它所形成的磁化物来推断地磁是否在近期发生过突变。

迫不得已之下,赵一飞等人只好把自己的目光转向“女娲2号”那绿色的海洋。由于海洋中大量绿色藻类的存在,所以“女娲2号”的海洋整体上呈现为绿色。而在海洋之中也发现了要比地面上丰富得多的生物物种,这倒是出于赵一飞等人意料之外的。

本来海洋之中出现比地面多得多的物种并不稀奇,地球本身就是这样的。但奇怪的地方在于“女娲2号”上海洋的面积要远远地小于陆地,大概只占了地球总面积的五分之一,也就相当于陆地面积的四分之一而已。如此小的海洋面积让来自地球的科研人员想不明白到底它们的生命是如何起源的,难道不是发生于原始海洋之中吗?

而另外一个让赵一飞等人不理解的现实就是,在海洋之中的很多生物似乎更接近于地球中的海洋生物。这本来并不稀奇,毕竟从演化的角度来看,水生动物具有一定的相似性是应该的。但奇怪之处在于“女娲2号”行星上海洋物种总体上要比陆生动物更加的复杂,似乎从进化的角度看来,它们应该更高级、更先进些。

而由于没有考虑到要进入到海洋深处考察,赵一飞等人乘坐的宇航器内并没有携带潜水艇之类的设施,而登陆舱的设计也没有考虑到潜水的需要。要想进入到海洋考察的话,看来只好穿着游泳衣跳下去了,或者采用别的什么办法。不过可惜的是,办法还没有想出来。

既然海洋这条路不可行,那么就只好回到陆地上继续想办法了。“女娲2号”的陆地也非常的有意思,除了基本地质结构与地球的不同外,就连上面分布的物种也与地球有着很大的不同。当然,你可以说这是环境差异造成的,毕竟太阳系与半人马座γ星系的差别太大了。

不过不可否认的是,风虫大概是赵一飞等人在陆地上见到的最高级的动物了。至于别的一些基本的动物,如地球上密布的蚂蚁、蝴蝶、老鼠之类的都没有发现。这真是一个洁净的星球!到了后来,每一个考察队员都不得不作出如此的感慨。

而除了山脉是被大量的风虫占据之外,夜生的晨死的“紫色小草”也被证实其实际上并不是草本植物,而是一种菌类作物而已。只不过它的外形与地球上的小草如此的相似,除了不开花之外,每天早晨快要衰败、枯萎的时候都会从“叶子”的中脉所在之处向外散出大量的孢子,并依靠这个迅速地繁殖着。当然,如果没有风虫以此为食的话,恐怕这种有着轻微毒素作用的小草早就遍布整个陆地表面了。

而在山脉之外的绿色草原上,那种大片大片的绿色地衣状“植物”反而被证明是一种真正的植物。由于富含一种结构类似于叶绿素的构成物,所以看起来其呈现浓郁的绿色。不过这些也只是表面工作而已,考察队还没有真正观察过这种被命名为“伏地树”的植物下面到底是什么,为什么上百米长的探绳都无法到达它的底部。

而那些被怀疑可能有着智能生命居住的平台实际勘测的结果却让考察队员们大失所望,原来那只是自然形成的,是由于“女娲2号”奇异的地质结构再加上多年的风蚀、雨蚀等因素导致某些地表形成了这种奇异的地质现象。对这些平台及其附近的考察结果也表明其不太可能是智能生命的遗迹,如果是的话,也应该有至少几十万、上百万年没有智能生命对其进行维护了。而结合“女娲2号”整体的生命演化情况来看,其显然不太可能具有如此高级智能的生命体,能够建造出如此复杂而规整的平台。

看来现在是能从它入手了。要想解开“女娲2号”上的重重迷雾,要想更完善地建立“女娲2号”的整体模型,就只能去探查“伏地树”形成的绿色草原了。毕竟从“女娲2号”星球的实际情况看来,除了海洋之外,最神秘的地方就属“伏地树”构成的绿色草原了。

只要能够探测清除遍及“女娲2号”所有稍微平坦一点地带的“伏地树”草原的真实情况,相信“女娲2号”行星模型的建立将会指日可待。到时候这颗神秘星球上的秘密也很可能会被彻底揭开。

第九章追踪

于是在赵一飞的重新分组之下,两个小组以及这段时间从宇航器加入进来的第三小组的成员重新分成了四个小队。其中一个小队由赵一飞率领,包括不肯和他分开的张元、“静静”,以及卢纲和另外五名队员,他们的任务就是进入到“伏地树”草原的下面进行进一步的考察和探测,以便更好地获得需要的数据来完善“女娲2号”模型的陆地结构模型。

而另外七名队员构成的小队则继续原来的对海洋生物的考察,还有七名队员构成的小队主要是针对风虫进行观测和考察,观察其基本的活动与地球生物之间有什么异同,并争取利用这一点来修正“女娲2号”整体模型中的环境影响。

而剩下的考察队员则组成了支援队,他们主要负责支援各小队的活动,并且负责将个小队所获得的有价值的物品、标本等等运回被命名为“紫草山脉”的一处没发现风虫活动迹象的基地进行更加全面的分析。

在赵一飞的带领下,A队就这样全副武装地穿着宇航服,赵一飞和卢纲等七个人背着一些基本的分析仪器和通讯仪器,张元和“静静”则拿着武器向草原的边缘出发了。

奇怪于风虫为什么不离开山脉地带闯入到草原之中,A队成员在草原的边缘便发现了答案,原来绿色地衣状的“伏地树”自身会产生一种毒素,这种毒素具有一定的麻醉效果。不过奇怪的是,虽然这种毒素存在,但其并不会释放出来。而是在一种较为的特殊的情况下才会得以释放,那就是在进入到风虫的体内后才会转变为麻醉剂。

本来百思不得其解的赵一飞在根据倒毙在草原边缘的一只风虫尸体的解剖报告分析之后,才恍然大悟为什么第一小队会发生全体麻醉的事件。

原来那只巨大而肥硕的风虫之所以会死在“伏地树”草原的边缘,主要原因并不在于它吞食了大量的“伏地树”的叶子和茎干等物。就这些类似于地衣状的“伏地树”来说,其本身是没有毒的。如果考察队员在异常饥饿的情况下,只要能够首先把这些叶子剁碎,然后直接烹饪的话,也是不会中毒麻醉的。

那么为什么会发生全身麻醉呢?其原因不在于别的,而是在于空气浓度的变化。简单的说,就是氧气含量的变化。其实在卢纲等人第一次在“伏地树”草原上进行探测的时候就应该注意到一个非常基本的事实——那就是越是靠近“伏地树”所在的地表附近,“女娲2号”行星的空气中氮气和氧气含量也就越高,而且呈现非常明显的比例上升。

就拿现在赵一飞率领的A队所在区域来看吧。虽然其海拔与最初风虫作居住的山腰仅仅相差了不到2000米,可氧气和氮气在空气中的百分比却提高了将近一个百分点。而更值得注意的是,在“伏地树”地衣状叶面上下的氧气和氮气比重也有着明显的区别。

在叶面上方的氧气含量要比叶面下方高将近5个百分点左右,相应地,氮气的含量却相应地降低了百分之五左右。虽然还不明白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巨大的差别,但仅有的这些数据已经能够基本上说明为什么卢纲等人会发生全身麻醉了。

那是因为“伏地树”作为一种在“女娲2号”上有着广泛分布的物种具有一种和地球物种几乎同样的生存特性。这种特性主要还是缘于“伏地树”极强的细胞分裂能力。与地球上的植物相似的是,在面临与其自然生长条件有着极大差别的环境的时候,由于不能像动物那样依靠躯体的行动来规避灾难,“伏地树”唯一的办法就是快速生长,只要能够通过这种极快的分裂生长回到原来的环境之中的话,那么它就算是成功了,反之则是以死亡为代价。

而为什么会死亡呢?其原因就在于快速的细胞分裂生长在其体内产生了一种毒素,这种毒素就是那种带有极强挥发能力的烈性麻醉剂。而当时卢纲等人发射的探锤正好从“伏地树”的叶子中穿过,在探锤上面带上了很多“伏地树”的叶子、茎干等等。这就为后来发生烈性麻醉剂中毒事件提供了充裕的物质基础。

而登陆舱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