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麒麟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北宋士大夫的非人生活-第10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朝,为什么连汉唐的学问都不敢超过?比如书法之道。若一味拘于前人的框架里,儒学还会有前景么?还能让夫子的治国救民理论发扬光大么?看一看他的册子,也没有说什么,仅是将毛诗去芜存精,没有完全否定。有何不可?”
  说着,又看了看小册子,欧阳修才学真的很不错的,后人将他喻为北宋文坛宗师。不是没有道理。若是自己来注,站在历史的制高点,也许某些方面,比他更长远。然而著书立说,需要更深的学问。对经学有更深的造诣,这一点,自己眼前肯定做不到。只是可惜的是欧阳修一生没有象二程、张载那样,提出一个清晰的理论,不然在宋朝的儒学上,必然会有他重重一席之地。
  又说道:“冯给事,陛下乃是一国之君,学好治国之道就足够啦。钱公虽雅爱才,可在经学造诣上却不如给事中,要么,你从钱公手中,将欧阳推官抢过来,收为自己后生如何?”
  冯元让他一句气乐了,冯夫人用手怜爱的敲打着他的脑袋:“你啊,倒底还是一个顽劣的孩子。”
  “真的。冯给事,反正洛阳那边大才子有好几个呢,但在经学天份上,无一人能及欧阳推官,现在他送上门来了,机会难得,抢吧。”
  “去!”冯元哭笑不得的将郑朗赶走。
  回去时。江杏儿狐疑地问:“那个欧阳修说得对吗?”
  “为什么不对?”
  他在冯府上还有些话准备要说的,比如欧阳修反对的这个谶讳,确实在胡扯,刘邦砍了一条蛇,居然成了小白龙。只要有出息的人生下来。必然有异象。若如此,试问欧阳修与范仲淹他们生下来有什么天地异象?那么是不是不要努力了。努力没有用,因为你没有异象,没有异象就不会有出息!
  不过自己风头很劲,没有必要再张扬。
  现在的名声足以让自己在两个来月后,狠狠插上一脚。
  ……
  元宵节到来,又陪着几个娘娘转了转。
  杏儿说:“大郎,我们去看谜灯吧。”
  最热闹的就是官方办的灯山,几万个灯笼一齐点燃,五光十sè,金璧辉煌,宛若仙境。在宫城门楼上还挂着几个巨球灯,一丈方圆,连郑朗看了后,都惊讶莫明。
  当然,也有不好的事发生,比如混水mō鱼,借机会偷几个钱包的,或者在一些美丽的小妹妹身上揩一下油的,或者趁许多人家上街观灯,入室行盗的,还以拐卖人口的,后来连礼部shì郎王韶的幼年都让人贩子拐走了。不过这小子贼精,一看不对,正好一队皇家车马过来,大声呼救,宋神宗命人将车马停下来,知道事情经过后,给了压惊钱,派人将他送回家去。
  但其他地方也有可玩之处,大街小巷家家张灯结彩,有的人家拿出一些小礼物,不值多少钱,纯是一个趣味。然后在灯笼上出一个谜面,猜中了赏赐礼物。
  江杏儿指的正是这个。
  “好。”
  几个娘娘也稀奇,于是一道从御街离开,转到边上的各条小巷子里面。一路猜过去。
  可只一会儿,他们就让其他人发现了。
  好奇的跟着,大多数出谜的是读书人,谜面多从书本上来的,郑朗猜中了不少。不过有的很冷门,郑朗迟疑了大半天才能想出来,有的直接就猜不出来了。于是响起一片哄笑起。
  然后这些人对主家恭喜:“不错啊,不错,你家的谜面居然难倒了郑解元。”
  郑朗也不生气,人不可能是无所不能的。
  陪着几个娘娘转了几天后,将她们送出京城,开始安心读书了。实际上他知道今年省试必然取消,这是为以后打下基础的。京城的举子不觉,可一过没有动静,二过也没有动静,终于议论声响了起来。
  四儿也担心的问:“大郎,今年会不会又不省试了?”
  “不大好说,去年大内失火,冬天时,我朝最大的番王李德明薨,还有太后……”老太太二月又穿起龙袍到太庙里拜了一拜。这时候郑朗心中忽然有所悟,老太太没有必要再赌这个小孩子气了,难道是她知道大限即将来临,所以这样不舍与念念不忘?
  不知道。也不敢去问。
  果然,三月下旬,宫中传出消息,老太太重病不起。太后都重病不起了,还省什么试?再诏权停贡举。几万举子无可奈何,象赶羊一样赶来,回去时,则没有人管了。反正朝廷给了路费的,你没有花完,带回家,没人向你讨要。你花完了,自己掏腰包倒贴。爱回去就回去。继续在京城逗留不回去,也不会过问,权当为繁荣京城经济作贡献。
  郑朗也没有回去,既然省试停了下来,不如安心跟着知日后面学学琴,一回郑州,就学不了。其实……不是!同样也没有人管他,老太太一旦重病死去。马上朝堂上的格局就会产生新的变化,谁个有心思理他是在学琴,还是在读书。
  几天后,郑朗从知日哪里回到了客栈,看到两个小黄门在等着他,唱了一个肥喏,道:“见到两位黄门。”
  “不敢啦,”两个小太监眼中有些畏惧。又小心的说:“太后有口旨,传你进宫。”
  “传我进宫?”
  “是啊,快快请行吧。”两个小太监又再次畏惧的看着郑朗,此时老太太身边全部是朝堂上屈指可数的重臣,有可能不行了,要交待后事,此时传郑家子意味着什么?
  俺只是两小阉人。能向他傲气吗?
  不敢怠慢,几乎是服shì着郑朗上了马车,这时候郑朗可不敢带两位小婢,独自上了马车后,立即赶往皇宫。进了皇宫后。带到了宝慈殿。此时帘子已经撤出,与老太太交谈了几次,还是第一次看到老太太真面目,大病了好多天,穿着兖服躺在chuáng上,已经瘦骨嶙峋,不过从她脸上还能依稀的看出昔日的灵秀之气与美丽。
  老太太正对诸相交待后事,元气耗尽了,断继续续的说:“尊太妃为皇太后……军国大事……太后内中裁处……赐诸军缗钱。”
  至于赐诸军多少缗钱,老太太此时已经讲不清楚。
  但头脑很清醒,为什么要让杨太妃为太后,执掌军中大权,非是打压儿子,也非是让国家政权平稳交接,老太太有能力,杨太妃未必有。这也是做贼心虚,怕自己一死,小皇帝找刘家人算后账的。有杨太妃一个过渡,刘家也就没有事了。
  郑朗苦笑了一下,家事,国事,连老太太精明如此,都没有说清楚,况且自己?
  老太太说完了,再也没有力气说其他的话。郑朗才走上前去,提起袍角,伏在地上,说道:“臣拜见太后。”
  什么穿越者不能跪啊,鬼话!
  仅凭老太太对自己的知遇之恩,年龄也能做自己祖母,跪上一跪,又有何妨。
  老太太看到郑朗到来,眼中再次闪过光彩。
  这可以说她一生最得意的事之一,郑家子不仅很聪明,那一天法度二字,随后看穿契丹人的真面目,皆表现了郑朗在政治上的天份同样惊人。眼下朝堂里人才济济,甚至因为郑家子,将来的宋朝都有人了。
  自己为养子打下了这么好的一个底子,赵家的列祖列宗该没有话说了吧。
  这正是她破格将郑朗喊到皇宫的原因!
  道:“你,很,好。”
  说得更吃力了。
  郑朗看着她眼中柔和的眼神,忽然眼睛一酸,泪花儿从眼眶里闪现出来,说道:“太后对臣的知遇之恩,臣一直很想回报,因此,今年明知道自己年龄小,学问浅,还刻意提前科考,就是想考一考,让太后看一看的。可臣做得还远远不够。”
  原来如此?
  诸臣恍然大悟,然后心中一声叹息,此子是有心了。
  “你,起,来。”
  了起来,不过站得很规矩,小皇帝在最前面,诸位宰相站在后面,他站在最后面,还站在了侧位。
  老太太又想到了他所说的法度二字,更是满意,可没有力气说出更多的话,看着赵祯,小皇帝走过来,问:“大娘娘,需要儿臣做什么?”
  也不是做什么,只是想看一看养子的样子,接着又看着后面的郑朗,脸上再次lù出一丝笑容。她说不出,可大家懂的。
  忽然又想到了一件事,说又说不出来,神情变得很焦急,只能用手紧紧抓住衣角。有的大臣注意到了,没有想到。有的没有注意。郑朗也看到了,他都明白老太太的意思,只要此时替老太太说出来,人死为大,说不定小皇帝为形势所逼迫,不得不答应。那么老太太就能含笑九泉了。然而他敢不敢说出来?!。


 第一百五十二章 八大王,你无耻(上)

  天已黑,但大殿内点燃了无数巨烛,光线还是很明亮的。
  老太太没有了说话的力气,可脑袋依然很清醒,从诸人脸上扫视了一下。原来丈夫留下来的几个重臣,要么死去,要么被自己贬出朝堂。这几个重臣,可以说无一人不受自己大恩大惠的。
  郑家子都知道考一个功名,来报答自己,可这些大佬呢?
  没有一个人吭声!
  郑朗此时在诸人后面很惭愧,为了这一抓,他想了很久,最后天平却倒向了小皇帝。不错,仅是一件衣服,在后世,十件衣服也无所谓。但在这时代,当真仅是一件衣服?
  虽然理清楚了,内心继续在挣扎不休。
  可就算他改变主意,鼓起勇气,也没有机会了。老太太这一抓用尽了全身的力气,而且又失望,终于撒手而去。
  老太太死了,诸位大佬一个个离去,甚至有人想,终于死了,这一下安稳了,能全部将大政交给皇上了,不用再象以前那样担心害怕,省怕宋朝再出现一个武则天。
  至于嘛!
  然而一个个古怪的看着郑朗。
  看到老太太心不甘,情不愿的死去,郑朗已经猜出她最后的想法,这一群狼臣贼子,必然在哀家死后,将哀家的兖服扒去。所以死得很不甘心。郑朗更是羞愧。
  人死为大,此时他心中想法又改变了,凭借老太太这十年多来,甚至在宋真宗活着的时候,就为宋朝做了很多贡献。不就一身衣服吗?为什么不能让她穿?
  可此时再说,来不及了。
  脸上惭愧之sè更重。
  几个大佬哪里想到他居然想的是这个,还以为他刚才说的话,没有及时报答老太太,所以内心不安呢。晏殊赞赏的点一下头,此是纯臣。别看小,整天在想着儒家大道,所以做事立人纯正。
  摆了一下手。那意思由着郑朗吧。正好郑朗地位也巧妙,若是布衣,呆在皇宫里过了,若是官员,又要避嫌。偏有了一个功名,又不是官员,岁数也小,就让他陪一陪小皇帝吧。
  诸位大佬会意,安静的离开。
  小皇帝正在低声的抽泣,陷入了深深悲伤之中,心中更是后悔。主要还没有知道他自己的身世,所以小皇帝为这大半年来所做的事。同样后悔呢。看一看,为了抢权,先是烧掉皇宫,后是在太庙里改年号,一步步逼着母亲。不就是大半年辰光吗,为什么等不及。
  自己更过份的是母亲病重之时,立即追赠寇准、曹利用、周怀政、曹允恭、周文质旧官。
  寇准当年为了那般,才流放岭南的?不正是为了替自己争个监国的大义吗?却让丁谓坏了事。那么一个堂堂的硬汉子,在离开京城时,民众拥簇,连车马都走不动了,生生jī得寇准流下眼泪,说了一句:“你们谁替我问一问丁谓,我寇准哪里亏负了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