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麒麟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北宋士大夫的非人生活-第52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赵祯这种做法,一般人难以弄明白。
  其实做得很巧妙,契丹不与西夏开战,也要议和,一个国家不能只顾着战争,也要考虑老百姓的压力。
  不得不和了,西北大捷,正好给了赵祯议和的台阶。
  一旦开战,西夏人胜利,更要议和,那时候西夏有了大捷的本钱,谈判的态度更强硬。元昊本来就是一个不顾老百姓死活的好战分子,如果大胜助涨他的凶焰,不顾后果,西夏完蛋了,宋朝也会产生严重危机。若是契丹人战胜,即便和,宋朝要遵守这个和约吗?连国家都灭亡了,和约还会有存在的可能性?
  此时赵祯眼界很长远了,包括对郑朗的期待。
  他阅臣无数,更能感到郑朗对他那份怪怪的感情,但这些感情比朝堂那些夸夸其谈的大臣来得更真实。并且有文武之才,也能符合他重用的条件。这才有了今天看似违制,其实很长远的面谈。
  “吕夷简?”
  “正是他,向朕推荐了你三次。”赵祯此时也在苦恼之中,群臣纷纷倒吕,难道只能看到吕夷简的坏处,看不到他的才能吗?
  郑朗不置与否,吕夷简不象王旦与娄师德,是一个谦厚的君子,这个人心思难测,即便真是吕夷简再三力荐自己,郑朗对吕夷简依然抱有怀疑的态度。
  “朕一直担心你会有其他想灿川
  “臣没有,朝廷九条臣并不反对,但这是朝廷的最大承受范围。”
  郑朗第二份奏折上达后,许多大臣松了一口气。不然那个眼睛在哪里,谁都不敢作声。于是贺从勖持国书入阙。但争议声一直没有中断,闹得最厉害的便是富弼。说西人所过州郡,加迎候之礼,以及各州通判就驿燕劳,这种接待规格太重。不能说富弼无事生非,确实相比于西北诸将士浴血奋战往往全军覆没,无一人投降,朝廷与地方的文官们表现太怯懦了。
  这种做法也滋长了元昊的气焰,还能使契丹以后更加尊大日后交往难以处理。为此,刻意写了一篇《上仁宗不可待西使太过》书。也能用郑朗的中庸来解释,张弛得道,恩威并用,宽松有度。大者为国,小者为家为个人,一个人太软了,未必是好事不但自己受气还连累着家人安气。当然太嚣张也不行,那怕是武术冠军照样被菜刀砍死。(很不明白,为什么一个持棍子的全国武术冠军能被一个拿菜刀的普通百姓砍死,难道中国武术是骗人的?)
  可是举国上下都想求和,富弼之言无人听从。
  也不能说求和派不对,自开春以来,全国各地又再次陆续出现旱情,几年前的大旱许多人还记忆犹新的,赵祯硬是让郑朗一份书奏,强行吃下蝗虫。
  又在重压之下民情鼎沸,君臣都害怕。
  着眼点不同,做法便不同。
  这些大佬们还是很理智,指出这份国书虽修改过,但名体未正,书中名上一字又犯了圣祖讳,又说元昊想做儿子,但这个儿子也是臣,不能不守臣之道。
  争一争名份,看似很无聊,但在这时代却是很重要的,只要元昊是臣,以后西夏人叛乱,便是谋反。宋朝攻打西夏,以君伐臣,反而是正义之师。
  就在这基础上提出九条,以后上表称旧名,赵德明怎么上表称喟的,元昊只能学习。册封元昊为夏国主,同样是赵德明的封号。赐诏不名,许自置官属,还是赵德明时的待遇,否则谁去西夏担任官员?其燕使人,坐朵殿之上,或遣使往彼,一如接见契丹使人礼。如欲差人于界上承领所赐,亦听之。置榷场于保安军,具体怎么商榷,待定。岁赐绢十万匹,茶三万个岁币增加,但这个岁币仍在郑朗承受范围之内。不能承受的是后面……许进奉乾元节及贺正。其缘边寨栅并如旧。
  作为战胜国,这九条十分优惠了,也足以能表达宋朝的和平诚意。
  然后让著作郎保安军判官邵良佐与王士元与贺从勖一道出使西夏。
  赵祯害怕郑朗不同意,君臣二人开头便提起和谈的重要性。赵祯叹息一声,说道:“吕夷简多次与朕谈到大局二字,说范仲淹等人虽德操高尚,但为人迂阔难用,只有郑卿才能做到大局兼顾。”
  吕夷简是一个道德小人,但这个点评M可是郑朗不敢葬价。
  “郑卿,你说西夏会击败契丹,为何?”赵祯好奇地问了一句。想不明白,西夏与宋军作战,荒前宋军数败,包括好水川与三川口这样的大败,可是宋军表现很勇敢,西夏是胜,但是惨胜。看样子西夏人并不是很强大,如何是契丹的敌手,赵祯想了半天,没有想懂。
  “陛下,战争之道,变化万千,史上不乏以弱胜强的战例。契丹人是强大,可是他们想攻打西夏,必须从南河套经过,南河套多沙,而契丹人想出兵,必须秋高气爽之时,沿途草长,能维持战马的草料,偏偏此时南河套戈壁滩上多风沙,这种天气对契丹人不适应。如今契丹人短视,国内缺少良臣,又与我国一样,久未战争,虽时有叛乱,战斗规模不大。并且深入其境,天时地利人和皆不在契丹这一边,所以臣说契丹多半会失败。”
  说了赵祯也不懂。
  对军事这一块,赵祯是一个瞎子。
  这也造成赵祯执政时最大的短板,虽然朝中重臣多次说裁兵,然而赵祯一直不敢裁减军队。手中有军队,他才感到安心。就象看到郑朗回到京城,他一颗心安定下来一样,因为他知道郑朗有才能,不会出大问题,对自己最忠心,有了一个好的帮手替自己参考。而且郑朗对权利表现很淡泊,无所谓,越无所谓,他才会越放心。
  摇了摇头,赵祯说道:“依你看,那一方战胜对我朝有利?”
  “两国交战,必有重伤,只要战,对我朝皆有利。一战两国交恶,对我朝以后更有利。但契丹获胜,必然惨胜,得到银川平原与河套,以后对我朝危害比西夏人更大,自此从镇戎军到关南十县,皆与契丹人接邻,论军队力量,我朝现在然没有契丹强大,那么即便有盟约,也会生成新的边患。不过这些羌蕃对契丹人没有感情,民风剽悍,契丹想统治,多半不易,甚至国力从此受阻于此。元昊若胜,军心民心会从此恢复,可是外困于契丹与我大宋,只要操作得当,元昊必被我朝歼灭。臣以为,元昊胜对我朝有利。”
  与西夏人作战,心中有些底子,与契丹人作战,未知数太多!
  “让他们打吧,我朝已经十分困窘,百姓到了休养生息的时候。”
  郑朗一片沉默,过了一会儿说道:“臣有句话不知能不能说?”
  “说。”
  “论我朝开创之功,是太祖还是太宗?”
  “呵呵,郑卿,为何说话变得这么小心,谁的功劳,朕清楚,你不用避讳,自是太祖之功。”
  “陛下,以史为鉴,人无远忧,必有近虑。治国之功,武功当学太祖,文治当学太宗,这才是真正的祖宗家法。你看臣带的一千几百名生女真战士如何?”
  “很尊敢。”
  “北方象这样勇敢的战士有很多很多,只是一直没有开化,没有一个人杰将他们凝聚起来。天地运转,变化不息。契丹渐渐没落了,其贵族多贪婪无厌,一旦变化,北方出现更强大的游牧政权取代契丹,契丹我朝都难以敌手,到时候我朝用什么来抵抗?”
  “郑卿是椭”
  “必须歼灭西夏,我朝就不用两面分兵,专抗北方,即便敌人强大,也能僵持下去。否则分兵西夏,又要分兵北方,只要敌人更强大,我朝危矣。因此臣想请陛下学太祖。”
  “朕怎么做?”
  “太祖用武将之道便是以史为鉴,从唐初变化而来的,战时用武将出兵,不战武将闲置,那怕象李靖这样的文武全才,也不能让他们参与过多的朝政,以便节制武将骄横之心。”
  “但西北……。”
  “鱼北臣披是的文臣的皮,其间谋策多听从种世衡、狄青、张鼎、景泰等将领的主意,所以两次大会战全部取得大捷。甚至臣与韩琦刻意坐镇于定川寨时,将指挥大权全部交给狄青。但是战争结束,臣立即将所有权利收回来,不给武将坐大的机会。这是臣学习太祖用兵之道。”
  “你写一个折子。”
  “陛下不可,那样的话,臣会让言臣口水淹死,连陛下都躲不过去。”
  赵祯乐得弯下腰。
  笑完后问:“那你说出来,让朕怎么做?”
  “潜移默化!四季交替,皆是不知不觉中转换的,不可能今天冰天雪地,明天万物复苏,阳春突至。包括国家的种种弊端,需要一点点去调节,欲速则不达,不求快,但必须去做!”
  郑朗不敢多说,但刻意提醒关健的一句


 四百三十三章 始(下)

  “朕听说李元昊为不让你阻挠议和,将高政送给你。”。
  “臣立即将他斩杀。”
  “你做得很好……—……”赵祯脸上显出歉意,尹洙很不理解,为什么不将两浙的一件公案了断?不能了,一了会牵扯很多,一旦高衙内胡说八道,不管真假,可能牵连到宗室,首先赵元俨的儿子第一个便跑不了。反正宋朝未断的案子也不是一件两件,不在乎多这一件,当场斩杀,是最佳手段。但赵祯心中清楚,郑朗不可能害怕宗室子弟的,这是主动替朝廷与自己减少负担,同样也是一种识大体的表现。
  “陛下,莫要忘记臣还写了中庸一书,只可惜没有时间,不然臣想重新将此书修改。再著一本仁义。”
  “仁义?”
  “易经之道,阴阳转换,阴中滋阳,阳中生阴,故说孤阴不长,孤阳不生。仁义也是如此,仁中有义,义中有仁,才能构成一个复杂的整体生存。比如忠孝,忠孝两全固然美好,可那有那么容易?臣这一次路过家乡,看到几个娘娘年老体衰,很想学一学包拯留下来服侍她们,但朝堂有事,臣不得不做一个不孝之子,忍痛来到京城。”
  “不可啊”,赵祯吓得一哆嗦,你有七个老妈,一个个服侍,最大的大妈六十多岁,最小的小妈才四十几岁,你要服侍到那一天。
  “但必须兼顾,比如臣虽不信老释二教,几个娘娘喜欢,只好由她们,尽量做到忠孝两全。”
  “应当如此应当如此……”,赵祯长松了一口气。
  “还有一种思想,利他主义者,与利己主义者,这也是一种仁义争执的表现。”
  “利他主义,利己主义?”
  “利他主义便是为了帮助别人,不惜付出自己一切。利己主义,便是人不为己,天诛地灭。”郑朗做了简单的阐述。没有那么简单,西方首倡利他主义者,自康德开始,以后有诸多学者陆续提出与完善这种理论。但最早提出这种理论的却是来自中国的墨家,儒家中有类似的理论,不多。
  赵祯怀疑地问:“有卿所说的利他主义者吗?”
  “有,古代的墨家,朝中也有一人,范仲淹!他已经无限接近这种利他主义者。”
  “益否?”
  “个体为了生存,必须为了自己,利己主义者是人的本能,是核心所在,个体驱动社会整体的发展。但相比于各种恶劣的环境,敌国的侵占,又要整体配合,这是利他主义产生的后天环境。两者走向极端,皆不是很有益。所以孟子痛斥墨子是牲畜之言,夫子赞成子路受牛,正是一种利他与利己的调和。臣以为陛下做得就很好,将二者适度的调和得当,才体现了这个仁字。”
  “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