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麒麟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北宋士大夫的非人生活-第79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南方不要说什么瘴疠了,百分九十以上的症状非是真正的瘴疠,而是疟疾。
  就算有什么免疫能力,关健能不能治好它。
  余靖又说道:“狄青将军看到病情严重,已经率将士与病人撤回特磨寨。只是狄青将不忍心将病人留下,往回撤的时候全部带上,又导致更多士兵感染……”
  “我知道了,”郑朗心情灰暗,回到家中。
  闻听丈夫回来,月儿准备了丰盛晚宴,又刻意打扮一番。
  一身紫sè的宫装,做过加工,略有些象唐朝宫装形式,肩头披着碧sè披肩,酥胸小半露在外面,又知道郑朗不大喜欢高贝髻,于是将贝髻放矮,余下的青丝在后面编了一个马尾苕。两边还结了几个小辫子。没有没移氏那样明艳过人,也没有崔娴那样小巧妩媚,却又有一番青chūn动人,健康活泼的感觉。
  女为悦己者容。
  不在乎丈夫的想法,自然不会刻意在丈夫面前打扮,将美好的一面展现出来,但在乎丈夫的想法,化妆自己使自己美好,必不可少。故有女为悦己者容这句话。
  若换在以前,小别胜新婚,郑朗会立刻扑过去与她亲热亲热。
  但郑朗此时没有了兴趣。
  “月儿,给我备笔墨纸砚。”
  月儿先是愕然。然后听命。
  郑朗拿来笔墨纸砚,开始抄写脑海里记载的《本草纲目》,这是他下载到硬盘里的资料,但在宋朝,各项科技与生产力皆达到巅峰,包括中医。也许将此书抄袭出来,会对中医起补充作用。不过作用未必很大,又不是他的本职工作,也没有空,因此没有抄写。而且相对于中医,改革宋朝制度尤为重要。再者便是科学,也就是他那个格物学,一旦发展起来,对医学的进步会起更重要的作用。
  现在郑朗逼得。在抄写这本书,示图从书中找出一条治疗疟疾的捷径。
  “官人不吃晚饭哪?”月儿问。
  “放在哪里,我暂时不饿。”
  “官人。大娘子写了一封信给你。”
  “拿过来。”
  月儿将信拿过来,在信上崔娴作嗔怪的语气问他,你真的快乐吗?别的人家一家团圆,可我一家分居三处,岭南一处,郑州一处,京城一处。别的人家孩子围着父亲转悠,可我家两个女儿,两个养子天天问父亲在哪里,让我指着地图。这样。你是不是很快乐。
  下面是杏儿写的话,让郑朗不要四处巡视,到处是瘴疠,难道不害怕吗,若有一个闪失,不要考虑自己。也要考虑家人。况且郑朗说过,治国者非是一人治国,要学会用人,难道两广除了他之外,就没有巡视各地水利的官吏?这样到处转着,让她们感到比郑朗在契丹还让人不放心。
  四儿与环儿又写了一段文字,说想要来岭南。。 。
  郑朗看着信上一行行文字,神情变得温柔起来。
  扭头对月儿说道:“委屈你们了。”
  “妾没事,官人是做大事的。”
  “你明天带人买一些象牙,还有那些黎花布,以及两广其他的一些特产,托人带回京城。”
  “喏。”
  郑朗回了一封信,先向一家人问好,然后让崔娴带着家人去郑州。不一定非得在京城,郑州也可以。其实自己这样做,做为一个官员,若是一州一府官员问题不大,然而执掌两广所有事务,略有些过了。但到现在,还没有大臣罗嗦,有好几个原因,一是赵祯袒护与信任,换其他任何一个皇帝休想了。二是官场风气还不算太恶劣,自己德cāo也可,又是文臣,官员怕清臣群起围攻,因此不敢找自己的麻烦。三是无子!这点同样重要。四就是家人全部留在京城或郑州,自己很爱护家人,不说岭南多凶险,就是不凶险,家人也不能接过来。
  很含糊地说了这一点。
  然后又说另一件事,人们对地域差异xìng的适应能力。
  这时代人们外出旅行的很少,南方人不适应北方的寒冷,北方人同样不适应南方的酷热。曹cāo大军南下,当时江南多未开发,于是军中多疫。正是这个不适应地域xìng差异导致的。吐蕃人占有长安,很快因不适应低气压气候,将士多病,吓得撤了回去。还有未来,强大的元蒙军队,为了南北对宋朝形成夹攻之势,从吐蕃绕道大理,一高一低,一南一北,一寒一热,死了无数将士。非是战死,而是病死。甚至郑朗有时候心中YY,若是那时宋朝出兵相助大理,元蒙会不会在大理失败?
  元蒙未说,仅说前者。
  这是大的例子,又举了一例,范仲淹原配妻子李氏,因为下江南,到了饶州,不适应南方气候,很快病死。岭南远比饶州更恶劣,别看到张岊将军那么勇敢的一个人,自己强行将他扣在荆湖南路,不让他越五岭一步。无他,身上多伤,又是北人,到了两广来,对张岊身体会产生很恶劣的影响。现在月儿来了,没有关系,她身体健康,又胜在年青,其他几女皆不行。
  再说所有南下的官员,有几个带着家眷?
  只有余靖,然而余靖的妻子就是韶州人氏。人家出生在岭南,长在岭南,与北人如何相比?
  至于会不会有瘴疠,自己一行心中有数。不会偏偏往那些传说中的瘴疠地带里钻的,这请放心。就是在这里,热得难受。这也不要紧,在两广时间不会太长,顶多还有两年时间,自己便要调回荆湖南路了,到了荆湖南路。朝廷就不会有那么多忌惮,看看能不能将她们带到潭州,一家团聚。
  最后又说一件事,若是熬上几年,将南方治理一个大模样,自己声名会达到巅峰。那么为了避嫌,必须停下来休息几年,脱离政权中心。那时候自己会带着一家老小,在郑州休养几年,供奉几位母亲大人。顺便著书立说。一家在一起可以过着开心的生活了。
  倒也不是说的假话,是打算这么做的,就算赵祯阻拦也不行,不然就是不知进退之道。
  将信封好,对月儿说道:“明天将这封信寄回京城。”
  然后又说道:“你派侍卫前去余靖府上,让他将城中所有大夫一起喊来,还有将城中一些关于医学方面的书籍一起抱来。”
  “好来。”
  过了好一会儿,余靖带着许多书,以及十几名大夫到了郑家。
  郑朗说道:“大家坐吧。”
  众人陆续地坐下。
  郑朗开始与大夫们讨论如何治疗疟疾,讲着讲着。牵涉到中医的方方面面了。余靖却意识到其中的价值,说道:“别急,别急。”
  “干嘛?”
  “行知,记录下来,记下来。”两广问题多多,余靖作为岭南人氏。怎能不希望家乡变得更好?对郑朗种种做法,也没有郑朗所想的那么黑暗,十分配合的。这也是余靖在史上,于两广任职政绩赫然最重要的原因。
  岭南有种种弊端,特别就是病患。百姓喜巫,不喜医,每年都有无数百姓因各种疾病而去世。包括韶州。看到这种情形,余靖心中着急,同为韶州的名相张九龄还想家乡变得更好,修了大瘐岭古道。可自己呢。今天所讨论的看样子牵连甚广,甚至对岭南医学发展都会起到极大的帮助,再者郑朗此时在两广威信越来越高,会扭转两广这种落后的医学观念。
  因此备下笔墨,开始记录,怕自己一人记不下来,又派人喊了小吏过来帮助记录。
  但主要的还是针对疟疾。
  包括本草纲目里的常山汤。
  常山汤也不能根治疟疾,可是正因为这些药方一一送到前线,起到延缓作用,吊住了许多将士的xìng命。
  并且这几天的讨论,一张张药方传了出去,几乎成了中医界的一场盛典,最后周边许多州县大夫一起跑到桂州来,一是想看看郑朗的样子,二是心中佩服郑朗,果然是宋朝学问最好的人,连中医居然也懂得不少,三是想过来学习。
  接下来几天,郑朗几乎闭门不出,专门与大夫们交流,晚上又抄写《本草纲目》。直到洪州将那些药玉运过来,郑朗这才出门观看。看了看,有许多器皿不标准,不能用了。将这些器皿丢弃,留下一部分有用的器皿,接着又命人搭建几间屋宅,准备试验。
  但防止万一,依然钻进各种古方里研究。
  又自特磨道到桂州开设一条通道,提高传递速度。然而一天天地传来不好的消息,每天都有上百名士兵死在病魔下。
  急切之下,郑朗写了一封信,让使者送到大理,将滔天的怒火发泄在段思廉身上,为什么你们大理敢收留我朝的叛党,若再收留,请等着我朝大军进入你们的大理城。
  这封信也暴露了郑朗失措的心理。
  宋军迫于疟疾撤回特磨寨,大理不可能不知道,有了这个天然的保障,大理会害怕吗?
  郑朗确实似乎在走火入魔了,即便没移氏来看他,他都恍若不觉。余靖摇头,郑朗用心是良苦的,但这个疟疾自古就成为不治之症,想短时间治好,怎么可能呢。
  因为这个疟疾,广州那边水利的计划也拖了下去。
  眼看到了七月,朝廷闻听此事,也感到急迫。再次用特脚递将大批硫酸运到桂州。
  郑朗第二次出门,他在做试验,让大夫与各个小吏观看,一旦成功。不能做任何盈利,必须要普及。疟疾之痛,不仅关系到大军安全,此时每年岭南都有许多百姓死在疟疾之手。而非是所谓的瘴疠。
  前面看懂的人不多,是用高度酒与硫酸起反应,蒸馏乙醚。因为乙醚沸点低,容易爆炸与燃烧,所以蒸馏过程非常麻烦。而且此时高度酒里成份非常复杂,酒jīng含量不纯,未必能成功。
  经过两天时间。几十次研究,中间发生了两次爆炸事故,有一次爆炸掀起的气流将郑朗的脸都刮伤了,终于研发成功。
  余靖闻讯后赶过来,看到郑朗的样子,吓得一大跳,全身焦黑,沾满了烟尘。脸上还在滴血,说:“行知……”
  “安道兄,别打扰我。”郑朗粗暴地说。
  接下来最重要的一道关卡。便是用乙醚处理青蒿。
  处理后,用一个个小瓷瓶子装上,再用软木塞住,紧急送向特磨寨。另外又写了一份说明书,说明大约用量,不知道啊,于是这个用量十分古怪,上下相差了近十倍。
  无奈的办法,死马当活马医,只好用染疟疾的兵士做小白鼠了。
  药剂送走。郑朗目送着兵士与马越去越远,心里面在做祈祷,这是最后一个措施,若没有效果,两广开发,将会变得困难重重。
  然后坐在桂州等候消息。继续与大夫们讨论病理,研究一张张药方。
  七月初四,特磨道派使返回桂州。
  郑朗老远地迎过去,问道:“如何?”
  两个兵士一脸喜悦,说道:“好了,好了,所有疟疾得到控制,前天仅十名兵士牺牲,其他的都挺了过来。”
  但也未必,主要是兵士身体素质高,许多兵士吊到现在,身上产生了抗体。真正这个药剂也非是百分之百的青蒿素,想要成为青蒿素,还要经过许多道程序,乙醚处理效果也不大好,想要效果好,必须要沸点更低的溶剂,这种溶剂以宋朝的条件,就算郑朗带来相关的知识,也弄不出来。并且这种提取物没有分离酸xìng与中xìng物质,其中的酸xìng物质毒xìng大,对人会有伤害。
  还有季节,郑朗不知道如何保存这种药剂,想要药剂,只能在青蒿的花季,这将时间限制在五月到九月,其他季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