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麒麟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北宋士大夫的非人生活-第87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但郑朗走上前说道:“陛下,不能用格物学来形容,实际它还是儒学,真正的儒学。”
  欧阳修在边上本来就不大高兴,听后气愤地说了一句:“胡说八……”
  道字未说出来,太粗了,不能爆口。
  郑朗笑了一笑,不想计较,道:“欧阳永叔,它不仅是儒学,还是儒学的核心所在,只不过儒家让后人一味曲解了。”
  赵祯产生兴趣,问:“何解?”


 七百三十九章 种籽

  郑朗正等着赵祯这句话,徐徐道:“夫子之道,核心乃是入世,救世,治世。 78 ”
  这无法反驳的,甚至有人绝对地将道家说成出世,儒家说成入世,以做区别,说得太笼统,不完全对。但儒家确实讲入世治世。郑朗说的核心就是这个入与治。
  又道:“chūn秋时代,王室衰退,诸礼崩坏,于是诸候争霸,战火不休,黎民涂炭,生灵痛惜。故夫子重礼法,许多典籍讲礼,chūn秋又是刻意择出郑庄公养共叔视做开端以明礼。”
  “中的也,”赵祯道,经过郑朗那个中庸的洗礼,很容易就明白这段话。
  “想要治世,仅是一个礼是不足的,故有了仁义,有了乐,有了圣智,有了忠恕,有了孝慈。可是人一生寿命是有限的,而儒家又博大jīng深,夫子悟道,从无到有创出儒学,已到中年时候,许多未来得及修便去世了。其中包括儒家重要的中庸,也是后人编著。想治世,仅这些是不足的,或者夫子并没有详细地写出来。”
  “虽说孟子嘲笑墨家乃妇人之仁,甚至创出种种奇技法门来止杀止战,其实这也是儒家仁的一种体现,只是偏向片面xìng,重仁而疏忽了义,故成妇人之仁。不过墨家中的奇技yín技虽是用来止战止杀,也能用在民生上。还有兵家,以戈止戈,这是从儒家的平天下,内圣外王中的外王法则延展的学术。再说农家重视农业生产,同样也是一种治世。法家用酷法制订规则,又是片面的择取儒家的义延伸而成的学术。这是其他诸家所短之处,也是所长之处。”
  “夫子未来得及将儒家修正完善,但它的宗旨思想就是入世治世,其他诸家多从儒家吸取了一些片面xìng的jīng华,但儒家可否又能从这些诸家身上吸取jīng华反哺儒家,使夫子学术更加完善?兵家之道,其实说来同样是儒家的一个分支。平天下的平,仁义的义,外王的王,结合儒家的仁,内圣的圣,便会发动合理的战争,而避免穷兵黜武现象发生。也就是儒家可以修兵,但修的是儒家的兵。”
  “再说格物学。墨家的奇技yín技择取的同样是儒家的格物致知,奇技yín技未必足取,可儒家的格物致知却是利国利民的大事,比如这些发明,可以用来保卫疆土,比如药剂。可以用来冶疗疟疾,比如火药,可以炸山开路,易于开矿。而非是奇技yín技,用来玩乐,一旦用来民生,就是大道,就是儒家核心所在,治世所在。故臣说它是儒家的核心学问。”
  “这也是一种狡辨。”欧阳修气坏了。从早朝到现在一直在生气,现在看到他心中的儒学被郑朗曲解到这地步,忍无可忍,反击道。
  “欧阳永叔,是否是狡辨,我已经写了一篇文章投于报纸,君也可以撰文反驳。政事不能弄一言堂,学问也是如此,况且关系到治理国家的大学问。”郑朗微微一笑道。
  事实上也在曲解。
  但看大家如何想了。不过随着各种厉害的武器与各种有用的物事发明出来。最后大家看到成果,会有更多人默认自己的曲解。
  一旦将格物学真正纳入儒家学问。而不是奇技yín巧,更不是工匠,科学才能真正发扬光大,甚至若干年后,科举也会将格物学当成考试的学问之一。
  到了这一步时,科学前景才会变得光明。
  甚至让他这个论述得到更多的人认可之后,将士同样也能归于儒家,虽略略比士大夫低下,但不会再象现在这样,为文人所轻。
  不矫正是不行了,甚至发展到后来,一个小知县就能抹岳飞面子。
  因此,今天的火炮,与儒家所谓的核心,是替未来种下了一粒种籽。
  欧阳修只能恨恨地退下,在想如何反驳郑朗的话,反正报纸上的文章,郑朗的能刊登,自己的同样能刊登。
  赵祯也不在意。
  不仅是郑朗与欧阳修此次学术冲突,为诗歌体,文章散文化,还有经义,这几年推陈出新,产生了无数争论。特别是报纸,每一期都看到士子们为这些争执大肆喷口水。
  究竟是谁的对,赵祯绝对不插言。如郑朗所说,这几年文章越写越好,赵祯的水准想插都插不进去。
  这次郑朗火拼文彦博,生生地将文彦博拉下马,让许多大臣倒吸冷气。
  憎恨的人不多。
  就事论事嘛,郑朗不顾言臣会弹劾,匆匆忙忙前面一脱险,后面从潭州返回京城,前去六塔河察看,反复提醒,也说了知错必改,并没有责怪两府宰相。
  但文彦博为了推卸责任,给狄青扣上种种莫须有的大帽子,用来达到转移臣民视线的目标,这种做法是不好的。并且这一年,出了那么多事,两府说一点错没有,那也是不可能的。
  就是如此,郑朗仅将矛头对准文彦博一人,未做任何牵连。
  隐隐地,又让大家看到前几年那个温润相的影子,有的大臣还在心中感慨,这几年发生太多太多的事,若郑朗在朝堂上,还会如此?
  想得美好,若没侬智高之事,郑朗权控两府,再呆下去,出的乱子更大。
  郑朗达到目的,也要返回潭州了,临行前来到狄家,狄青同样在收拾行李,准备去延州。不想呆在京城这个伤心地了,因此带着所有家眷,准备一起搬到西北去。
  听郑朗到来,大开中门将郑朗迎了进去。
  到中厅后,狄青伏下,深施大礼,说道:“谢过郑相公。”
  都准备到陈州等死了,却没有想到郑朗为他回京,力挽狂澜,救了过来。
  “汉臣,不必多礼,”郑朗将他扶起来,说道:“我也要回去了,临行前有几句话嘱咐你。”
  “请说。”
  “如我没有猜错,今年冬天没藏讹庞必动手。”
  “郑相公,我也做了一些安派。让那六名密探暗中相助没藏讹庞。”
  “做得好,不但此时暗中相助没藏讹庞,以后也要相助他。谅祚现在还年幼,不过时间很快的,一旦他长大chéng rén,必与没藏讹庞发生冲突,到时候相助没藏讹庞击杀谅祚。让没藏讹庞不得不篡夺李氏基业,那么到时西夏名位不正。上下混乱,就是我朝出兵之时!”
  “好计。”
  “这是将来的事,我说眼下,一旦没藏讹庞取胜,为了立威,会向我朝发起一些小范围能够承受的战役。到时候你必须能够果断地反击。我在南方会关注此事,到时候相助你出兵,同时也会写奏折,全面禁榷。那么战事规模不会很大,可会频繁发生数月之久。最终将西夏重心逼迫转移到南方,让西夏与唃厮啰发生正面冲突。因此,你一去西北,必须做一些准备。”
  现在郑朗失去了权利,但可以利用狄青之手。与一些进奏,同样能将宋朝边境推向有利的方向。
  狄青去西北,不仅利于狄青本人,也利于郑朗这个推动的进行。
  “好。”
  “还有,两府宰相变动,庞籍对你一直袒护有加,他回来担任相,对你十分有利。不过你要提防另一人。”
  “谁。”
  “韩琦。文彦博唆使大臣污蔑你,只是想保住相权。可是韩琦一直对你很不满。”
  “嗯。”狄青又有些忧虑了。
  “不用担心。勿要小视了庞醇之。”庞籍重新上位对郑朗也有好处,一个政令通畅的朝堂。自己在下面也好做事。自从庞籍下去,郑朗已经感到自己做起事来,遇到许多困难。又道:“我还会写一封信给韩琦,关照一二。”
  眼下与文彦博扯开脸皮了,但暂时还没有与韩琦破开脸面。昔rì,他与韩琦多少还有一些交情的。
  “谢过。”
  “不用谢,好好保护自己身体,”郑朗道。狄青就是没有在陈州莫明其妙死去,可身上多处有伤,又得了背疽,非是一个长命的人,庞籍同样只有六七年好活了。
  而这一文一武,才是郑朗真正看重的大臣。
  郑朗与刘敞南下。
  庞籍返回京城,一到京城就让赵祯召入皇宫,直接说道:“庞卿,郑朗评价你老辣弥姜,能否当乎?”
  有数的,闹出这么大的事,庞籍怎能不听闻,知道自己再度为相,还是郑朗一手力荐上去的。他坦然答道:“陛下,臣愿意为陛下做一块老姜。”
  赵祯呵呵一乐。
  但事情并没有结束,随后王拱将三司账目报上,赵祯看得触目惊心。
  一怒之下,又连做了两个人事调动。
  将王拱辰贬到陈州,而非是狄青去陈州,随着又将刘沆贬知应天府。
  其实还是一些士大夫倒的鬼。
  文彦博带着群臣倒狄,只有刘沆一人独奏,御史去陛下将相,削陛下爪牙,此曹所谋,臣莫测也。
  倒狄青是假的,不安好心是真的。
  因此得罪了诸多士大夫,而他在中书,位居富弼班下,却在王尧臣之上,三司账册出了一个大黑窟窿,文彦博已经下去,总得要人顶上,于是让刘沆杠了。
  说到底,刘沆资历不足,政绩略略欠缺,于是张昇带头,一连十七奏,再加上刘沆为狄青得罪了其他言臣,一起弹劾,很快将刘沆弄了下去。
  刘沆下,曾公亮上。
  接着又轮到王德用,王德用让士大夫们弄得怕了,凡有什么动静,皆与士大夫们附和,让文彦博一挑唆,王德用在皇嗣案中上跳下窜,最为有力。赵祯颇感不满,郑朗说过一件事。为什么这一年来出了那么多事,居然没有多少言臣弹劾两府?这是很不正常的。就包括郑朗为相时,也时常遭到言臣的弹劾,而这一年来两府所做所为,如何能及是郑朗那几年的两府?
  因此让王德用下,贾昌朝上。
  用以平衡朝堂。
  欧阳修不服气,一封接着一封奏折呈,贾昌朝jiān邪,是小人,还是回大名府吧,天下幸甚,赵祯睬都不睬。jiān邪小人,对现在的赵祯根本就不会动摇。何谓jiān,何谓君子?仔细想一想,大家差不多吧。
  但也给郑朗带来了麻烦。
  庞太师再度为相,依然还在做一块老姜。
  有可能会脱变,可郑朗的保荐,赵祯的信任,也逼得他继续做老姜。
  财政是败坏了,不能全怪文彦博。从陈执中时财政就开始逐步败坏,不过那时没有大灾大害,底子又好,看不出来。这个颇象乾隆到嘉庆时一样,乾隆承蒙一个好爷爷,一个好爸爸。留下很厚的底子,还有一个会敛财的jiān臣和坤,因此看上去花团簇簇,但到嘉庆时,和坤斩了,国库空了,清朝走下坡路了。
  扭转过来,问题不大,扭转不过来。宋朝会十分头痛的。
  庞籍开始扭转。
  但这非是一rì一月之功,先就是官员,这几年官员渐渐泛滥成灾。官员来历,一是科举,但仅是一部分,还有一部分是立功大臣或者武将的儿子,这部分是以将士为主,最后一部分就是荫补。
  若想官员不冗,中间的不能少。不然将士缺少拼命的动力。只有两头去,特别是后者。近些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